第四三八章 戰事起(三十一)(1 / 3)

“主公,屬下無能,以致於大軍慘敗,還望主公責罰!”

“主公,屬下亦有罪,請主公責罰!”

文醜和逢紀二人單膝跪在袁紹麵前,一臉的愧疚之色。當然,二人之所以如此主動的認錯,也是二人在回來的路上商議好的。

文醜和逢紀二人跟隨袁紹久矣,深知袁紹的脾性。倘若有錯及時向袁紹認錯,袁紹或許還不會過多的責怪。然而,若是推卸責任,一旦被袁紹知道,袁紹必定會發怒。即便在第一時間不會對他們進行責罰,日後他們也隻能成為袁紹麾下的邊緣人物了。故此,在回來的路上,文醜和逢紀二人便商議好了。說起來,這一次如此慘敗,文醜和逢紀二人都有錯,若是追究起來,誰都有責任。

首先,文醜不相信白馬義從的威力,一定要去跟對方硬拚,因此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若是文醜在第一時間選擇撤退,也就不會有如此後果;而逢紀,若是追究起來,他的責任也不小,看到文醜陷入困境,沒有前去支援,反而是第一時間逃離戰場,這罪也不小。因此,在商議過後,文醜和逢紀二人都沒有揭露對方的過錯,都選擇認錯。

“呼哧、呼哧!”

袁紹大口、大口的吸著氣,一臉陰沉的看著文醜和逢紀二人。他給了二人五萬兵馬,結果隻回來了三萬兵馬,也就是說有一萬多的將士損失。要知道這一次是他們去埋伏對方,結果,埋伏不成反而中了對方的計策。雖然袁紹知道己方中計會損失一些兵馬,卻也沒有想過會損失如此之大。即便是在先前的故安城攻城戰之中,也隻是損失了數千人。可是,這一戰卻是損失了上萬。卻是袁紹進兵幽州以來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有損失袁紹還能接受,可是,袁紹這人最愛麵子。想袁常拿下容城和通縣兩座堅城,卻是損失不到五千餘士卒。而他袁紹隻是拿下一個故安城,損失卻是袁常的三倍有餘,這讓袁紹的麵子往哪擱?

“文醜將軍,逢紀參軍,此番失敗並非你二人之過,無須如此!”

雖然袁紹的話語說的很客氣,但是,文醜和逢紀二人卻是知道。此刻的袁紹心中必然充滿了怒火。倘若是在平時,袁紹直接稱呼二人的字,而不是直呼名字,如今卻是直呼他二人的名字,可見袁紹有多憤怒。

“主公,末將有罪,不敢推卸!”

“主公,屬下亦然,若是主公沒有責罰,讓將士們如何心服口服。還望主公莫要心慈手軟。否則,屬下心難安。”

並非是說文醜和逢紀二人犯賤,一定要讓袁紹責罰。而是因為他們知道。如今的袁紹心中有怒火,若是不讓袁紹發泄出來,袁紹反而會將他們的過錯記在心上,一旦日後再犯錯,這次的過錯便會被袁紹給揪出來,到時候責罰的可就沒那麼簡單。因此,二人都很知趣的選擇讓袁紹現在就把怒火發泄,日後若是再犯錯,也就沒那麼嚴重了。

“也罷!”

袁紹黑著臉。沉聲說道:“既然你二人如此堅持,那吾便不留情。文醜將軍指揮不當。暫且免去主帥一職,同時扣除半年薪俸;逢紀參軍出謀不力。暫且貶為司馬一職,扣除半年薪俸。若是他日有功勞,便再次恢複你二人職位。”

文醜和逢紀二人的罪過可大可小,就看袁紹如何看待。

就說袁紹免去了文醜的主帥的職位,等到戰事開啟,猛將都被派出去了,文醜自然又能恢複職位;而逢紀原本是參軍,如今被貶為司馬。所謂司馬,相當於秘書,就是記錄一些事情,並沒有多少權利。而參軍,則有監督兵馬的權力,兩者可謂是天差地別。不過,逢紀是袁紹的心腹謀士,隻要隨便獻出一個計策,就算有功勞,便可將功補過,又能恢複各自的職位。所以,這樣的懲罰對於文醜和逢紀二人而言,隻是毛毛雨,根本無足輕重。

“多謝主公寬宏大量,屬下敢不效死命!”

聽得袁紹對自己的處罰,文醜和逢紀二人心中俱是鬆了一口氣。隻要袁紹肯處罰他們就好,就怕袁紹不聲不響,把賬給記到日後再算。

等文醜和逢紀二人的過錯解決完畢,自然也要思考接下來的應對之策。

“諸位,如今公孫瓚已經撤退到遒縣,不知諸位有何良策可以拿下遒縣?”袁紹雖然是在詢問帳內眾人,不過,更多的是把目光放在審配身上。

之前就是因為聽從了審配的計策,故此在公孫瓚退兵的時候沒有追擊,結果造成了如此大的損失。倘若當時直接追擊,配合逢紀半路埋伏的計策,必定能夠給公孫瓚造成巨大的打擊。所以,追究起來,審配也是有過錯。

“主公,屬下謀劃不利,屬下願自貶職位,以彌補屬下的過錯!”

看到袁紹帶著責備意思的眼神,審配也不用袁紹提醒,很自覺的承認自己謀劃的錯誤。當然,事實上審配的計策並沒有什麼問題。公孫瓚大軍在得知通縣被袁常拿下的情況下,將士們心中肯定會有些想法,軍心動搖是必然的。這時候,公孫瓚的大軍撤出故安城,袁紹也不用花費多少力氣,便能輕易拿下故安城,而且是在沒有損失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如此算來,審配的計策是相當給力,審配還是有功之臣。可是,問題卻是出在文醜和逢紀二人神身上,因為他們的問題,導致戰鬥的失敗,還損失了一萬有餘的兵馬,連帶著審配都受到牽連。即便審配知道自己沒有錯,可是,袁紹都這樣的反應了,若是還不站出來承認錯誤,後果將會更加的嚴重了。

在審配承認錯誤之後,袁紹似乎相當滿意的點了點頭。文醜、逢紀和審配三人承認錯誤,除了表示出三人有擔當之外,還間接的反應了袁紹的威信。正是因為袁紹的威信還在,他們才會如此自覺的站出來承認錯誤。倘若袁紹威信不足。三人又豈會這麼自覺。所以,在審配也承認錯誤之後,袁紹自然是很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