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八章 戰事起(三十一)(2 / 3)

“正南之策也是相當合理的。不過,不俊和元圖二人指揮不力。致使此戰慘敗。有戰鬥便有失敗,不能將責任怪責到任何一人身上。說來我也有錯,沒能及時的發現公孫瓚的計謀。不過,為了給麾下將士們一個交代,此次便委屈你們了。”

聽得袁紹這麼說了,文醜、逢紀和審配三人俱是鬆了一口氣,袁紹都這樣說了,顯然並沒有深究的意思。這才是最好的結果。

“主公仁義,屬下等敬服!”

又是一番毫無營養的讚美之言,等到把此次戰敗的事情徹底揭過之後,接下來便是商討對付公孫瓚的問題了。

“主公,雖然公孫瓚撤到了遒縣,然而,對於我軍而言卻是件好事。”

逢紀和審配二人在這一次的戰事上都有責任,許攸又不在這裏,田豐向來不爭權奪利,故此。站出來說話之人自然是郭圖。

帶著冷笑、得意的表情掃了審配和逢紀二人一眼,隻聽郭圖朗朗說道:“故安城城高牆厚,易守難攻。即便公孫瓚軍心動搖,想要輕鬆拿下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然而,這一次公孫瓚卻是利令智昏,放棄偌大的故安城不守,反而退兵到遒縣。遒縣不過一座小城,城高不過三、四米,若是我軍攻城,公孫瓚的優勢並不大。同時,因為袁太守拿下通縣。若是從另一麵出兵遒縣,公孫瓚便會落入兩麵夾擊的境地。局勢反而更加不妙。所以,公孫瓚隻要有點頭腦。便會放棄遒縣撤回涿縣。如此,主公便可不費一兵一卒的拿下遒縣。”

“公則所言甚善!”

袁紹剛則發了逢紀和審配二人,自然不能立馬就跟二人好臉色。因此,帳內唯一的一個心腹謀士,現在必須得好好重用。

“不過,吾弟雖拿下通縣,我等也未知吾弟是否會與我軍彙合攻打遒縣。故此,要拿下遒縣,還要其他計策,不能隻依靠吾弟的壓迫。”

袁紹這家夥就是好麵子,若是遒縣是因為袁常的原因而拿下,他的心中自然是不舒服的。故此,袁紹將目光看向其餘眾人,希望誰還能出個好主意。

“主公,屬下有一計,不知是否可行!”

就在袁紹話音落下後不久,武將一列卻是有一人站了出來,眾人舉目望去,說話之人卻是河北四庭柱之一的張郃。

張郃的武力屬於一流武將級別,同時,張郃的統軍能力和軍事謀略也不差。

曆史上,張郃原本是在黃巾起義之時開始嶄露頭角,當時的張郃是冀州刺史韓馥的軍司馬,也沒有多少出彩的地方。後來袁紹喧賓奪主成為冀州刺史,張郃便轉而效忠袁紹。而在如今這個時代,或許是因為袁常穿越而來導致曆史改變,張郃在討伐董卓之前便投效袁紹。袁紹原本是韓馥的麾下,但是因為其名望和兵力的強大,韓馥雖是袁家的門生故吏,卻也對袁紹多有堤防。當初討伐董卓之時,袁紹自是起兵響應,而韓馥害怕袁紹坐大,堅持不同意袁紹出兵。後來在麾下的強烈反對之下,韓馥才同意袁紹起兵,最後袁紹成為了聯軍盟主,韓馥也無可奈何。

而曆史上張郃在攻打公孫瓚之時立下不少戰功,被升為寧國中郎將。在官渡之戰中,曹操襲擊烏巢,張郃說:“曹公的士兵英勇善戰,他們一定會擊潰淳於瓊等人。淳於瓊一旦失敗,那麼將軍的大業就完了,您應該盡快帶兵援救。”但謀士郭圖卻說:“張郃說的不是好主意,我軍不如進攻曹操的大營,曹操勢必回救,這樣淳於瓊的危難不救自解。”張郃反駁:“曹公的營盤牢固,倉促間肯定攻不下來。如果淳於瓊等人被俘,我們也就要當俘虜了。”結果袁紹聽信郭圖,不聽張郃的勸阻,派他攻打曹操軍營,結果不但沒攻下,缺乏救援的烏巢也被劫了。郭圖將計謀失敗後,誣陷張郃失敗後出言不遜。張郃等將領懼怕被追究,於是投降了曹操。曹操對張郃的投降感到高興,親自迎接並稱“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此後擔任著偏將軍、封都亭侯。

關於這一點。磚家叫獸們也頗有爭議。

看演義和魏史中記載,張郃是因為郭圖的陷害這才轉而投靠曹操。然而,在袁紹的記載之中,張郃卻並非是這個原因。張郃和高覽二人在烏巢被燒之後,知道袁紹必然要失敗,再剛好有郭圖進讒,張郃和高覽二人便順勢投靠曹操。在演義之中就有一句“吾有是心久矣”,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張郃和高覽二人早就有叛逃袁紹的念頭。隻不過沒有合適的機會,若是直接就背叛,便會留下罵名。可是,因為郭圖的推波助瀾,張郃和高覽二人投效曹操反而變成了棄暗投明的行為。

當然,張郃和高覽到底是何念頭,暫且不論,不過,張郃真正成名卻是在投效曹操之後,這一點卻是毋庸置疑。

張郃投效曹操之後。頗受曹操的重用。曹操交給其部隊,讓他跟隨自己攻打鄴城,占領了鄴城。張郃又跟隨曹操到渤海攻打袁譚。他單獨率軍保衛了雍奴,擊潰了敵人。隨同曹操征討柳城的時候,張郃和張遼擔任先鋒,張郃因為屢立戰功升任平狄將軍。張郃還領兵征討東萊郡,討伐管承,還和張遼等人一起討伐陳蘭、梅成等人,大獲全勝。張郃跟隨太祖到渭南,擊潰了馬超、韓遂,保衛了安定城。馬超的部將楊秋投降。張郃、夏侯淵一起征討盤踞在鄜城的賊寇梁興和武都一代的氐族叛軍,再次擊敗了馬超的部隊。平定了宋建統治的地區。

此後,在建安二十年。曹操討伐張魯,派張郃統帥大軍討伐梁興和氐族首領竇茂所部。不久從散關入漢中,派張郃率五千步兵在前開道,一直到陽平。張魯投降,曹操回軍,留張郃與夏侯淵、徐晃等守漢中,以拒劉備。同年,張郃別督諸軍南下進攻巴東、巴西二郡,將當地百姓遷徙到漢中。劉備派征虜將軍張飛為巴西郡太守,抗擊張郃。張郃率軍進至宕渠,與張飛相拒五十餘日,張飛率精兵萬餘人從小道進攻張郃,由於山道狹窄,首尾不能相救,張郃大敗,僅帶十餘人棄馬爬山逃跑,之後收攏敗兵,撤回南鄭。張郃升遷為蕩寇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