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九章 戰事起(三十二)(2 / 3)

“主公。記載中有說戰國之時,魏國和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齊國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城。魏將龐涓聽到消息,放下韓國趕回,但齊軍已經越過齊境而西進。孫臏對田忌說:‘他們魏軍素來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齊國,齊國有怯懦的名聲,善於作戰的人隻能因勢利導。兵法上說,行軍百裏與敵爭利會損失上將軍,行軍五十裏而與敵爭利隻有一半人能趕到。為了讓魏軍以為齊軍大量掉隊應使齊軍進入魏國境內後先設十萬個灶,過一天設五萬個灶,再過一天設三萬個灶。’龐涓行軍三天。見到齊軍所留灶跡,非常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入我境內三天。士兵已經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丟下步兵,隻率輕兵銳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趕齊軍。

孫臏估計魏軍的行軍速度,天黑應當趕到馬陵。馬陵道路狹窄,旁多險阻,可以埋伏兵馬,於是把一棵大樹削去樹皮,露出白木,在上麵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然後命齊軍善射者持上萬張弩,埋伏在道路兩旁,約定好“天黑見到點著的火就一起放箭”。龐涓果然於夜晚來到削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樹上寫著字,便鑽木取火來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萬弩齊發,魏軍大亂失去隊形。龐涓自知無計可施,軍隊已徹底失敗,隻好自刎,臨死說:‘總算叫這小子成了名!’齊國乃乘勝全殲魏軍,俘虜了魏太子申回國。孫臏因此而名揚天下,世人皆傳習他的兵法。屬下以為,我軍便可效法孫臏此計。”

“好,好,好!”

袁紹連讚了三個“好”字,並非是因為對待公孫瓚的計策上,而是對於張郃能夠如此清楚的說出這個典故。顯然,張郃是真的知道用計,而不是從旁人那裏聽來,然後在這裏賣弄。如此將才,實在是少有!就如文醜和顏良二人,實力確實不錯,張郃雖然也算是一流的武將,不過,實力比之文醜和顏良卻是弱了許多。但是,張郃如果懂兵法,會用計,足以把這個弱勢給彌補,反而超越文醜和顏良二人一大截。

“儁乂,莫非你是說我們要學習孫臏的減灶增兵之法?不過,公孫瓚乃是經驗豐富的老將,也許能夠看出此計,也許就不會上當了。”

“主公,並非如此,此計需要小小的變動。”

張郃搖了搖頭,自信的說道:“主公,我軍可以增灶減兵。兵法有雲,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公孫瓚見到我軍鍋灶增多,然而卻不見我軍兵馬增多,心中必然會起疑。然後主公再與公孫瓚一戰,公孫瓚見我軍兵馬確實少了,想來就會知道我軍分兵。如此,我軍必勝無疑!”

“妙,實在是妙計!”

袁紹都不知道今天是多少次稱讚張郃了,要不是心腹都在場,袁紹都想拉著張郃促膝長談了。不過,這卻不妨礙袁紹對張郃的看重。

“諸位,爾等以為儁乂此計如何?”

袁紹臉上帶著興奮的表情看向一眾心腹,雖然是在詢問,其實還有些責問。那意思似乎在說,你們看看人家張郃,一個武將都能想到如此妙計,其他的武將暫且不說。你們這些謀士又是幹什麼吃的?連人家一個武將都不如,還整天在那吹噓如何、如何。當然,袁紹沒有直說。是否明白他的意思就要靠各自去領悟了。

“主公,張將軍此計甚妙。屬下以為可行!”

郭圖是第一個站出來支持張郃的計策,同時向張郃拋去一個“媚眼”,這很顯然是在向張郃示好。

袁紹麾下謀士、武將都分成好多個派係。謀士也有與軍中武將交好,武將也有與謀士交好的。而袁紹的心腹謀士和武將的關係卻是一般,就說逢紀、郭圖、許攸、審配、田豐五個謀士,田豐不參與這些鬥爭,而逢紀、郭圖、許攸和審配四人卻是各自為營,根本沒有與他人聯合的意向。如此大家的實力相當,互相牽製之下,誰也無法壓過對方一頭;而看袁紹的心腹武將,說起來也就文醜和顏良二人為最,張郃和高覽二人就要落後一頭了。可是,文醜和顏良二人素來自傲,而且他們又與袁紹關係親近,根本看不起這些謀士,即便是這些謀士向他們二人示好,二人也是擺著一副臭臉色。故此。在大家都沒有心腹武將的聯合下,局麵還是一樣的穩定。可是,如今張郃顯露了能力。並且還被袁紹如此看重,向來前途自然無限。若是能夠與張郃交好,有了武將的配合,以後也就能在會議上壓過其他人。所以,不僅僅是郭圖一人,其他諸如逢紀、審配都紛紛向張郃投去橄欖枝。

“主公,張將軍此計妙哉,屬下以為可行!”

“主公,此計可行!”

袁紹很是高興。自己麾下的謀士難得的第一次都有著共同的意見,想來張郃這個計策是真的不錯。

“很好。既然諸位都同意儁乂此計,那便依此計而行。”

袁紹滿臉笑容的做出了最後的決定。然後看向張郃,問道:“儁乂,此次突襲涿縣,你以為需要多少兵馬?吾予你五萬兵馬,如何?”

前番文醜去埋伏是用五萬兵馬,最後還打敗。如今去突襲涿縣,雖然是佯攻,兵馬卻也不能少,因此,袁紹也很是對方的拿出五萬兵馬。不過,張郃顯然不領情,聽了袁紹的話之後,立馬就搖了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