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八章 初見張良(1 / 3)

不的不說,有時候當一個人告訴你距離不遠,就在前麵之類的話,千萬不能相信。否則,你隻會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都到哪去了。正如南華告訴袁常和太史慈二人,張良的道觀就在黃袍山上不遠的位置,然而,袁常三人走了將近一個時辰,也才依稀看到道觀的影子,又七拐八繞的走了半個時辰,才走到道觀跟前。

“南華道長,你作為出家人如此妄言,是不是破戒了。”袁常站在南華的身邊,調侃著說道。

“無量天尊!”

南華稽首行了一禮,淡淡然回答到:“幽州牧,貧道並沒有妄言。貧道是說家師的道觀在不遠的位置,幽州牧並沒有詢問距離,貧道自然沒有回答。貧道平日裏上山下山,已經習慣了故而認為這樣的距離隻是轉眼的事情,沒有顧慮到幽州牧你們的情況,這一點是貧道的疏忽。此外,貧道並非是出家人,而是方外之士,與來自西域國家的佛陀並不一樣。”

袁常啞然,沒想到南華隱居山林,竟然還知道佛教的事情。

其實,袁常這也是大驚小怪了。佛教最早出現是在秦始皇的時候,當然,因為並沒有相關記載,對於這個事件也並不是很確定。而直到兩漢時期,佛教才正式被記載,而且,普及的範圍開始廣泛,也漸漸的被民眾所認知。就如下邳相笮融,就大肆宣傳佛教,修建佛像。而佛教在中原的興起,卻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佛教在魏晉南北朝能興盛起來,自然也是有他的原因。

首先,是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時局動蕩造成佛教大盛。魏晉南北朝三百餘年,政權更換快速,篡弑頻仍,故政治混亂,民不聊生;加上外族入侵,造成生靈塗炭,人民生活艱苦。普通百姓在現實生活既找不到出路,乃寄心於宗教,尋求心靈的慰藉,於是各種宗教均甚盛行,而佛教也就在這背景下興起。

另一方麵,在東漢黨錮之禍後,士人在政治上屢受摧殘,加上魏晉以來,篡弑頻仍,政治黑暗,士人為求明哲保身,多不談政治,於是儒家所崇尚的綱常名教及積極入世的思想大受打擊。士人精神無所記托,於是講求個人逍遙的道家哲學及出世的宗教思想隨之興起。

佛教之所以能在眾宗教中而特別盛行,主要是因為它的教義適合時代需要。早期,佛教傳入中國以小乘為主,其教義主要為:(一)人死後精神不滅,(二)因果報應,(三)輪回之說,(四)布施。一般來說,小乘是專修個人的,此等教義,正好給予在現實生活中受盡折磨、困苦和災難的人民對來世有所企望,因而大盛。

另外,也因為儒佛思想並無大衝突,故佛學得以為傳統的儒子及人民所接受。佛教教義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並無根本上的大衝突;兩者均主張依賴自力而不依恃他人的幫助,佛教之眾生皆可以成佛與儒家的人人皆可以成堯舜非常接近。主要分別則在於出世與入世之不同,在當時的環境中,現實生活與政治狀況,均不容許人在世上有所作為,因此儒家思想根本無法實現,較消極的佛教思想,乃當時得令。

其次,佛教者傳教方法得宜,也有助其興盛。佛教在傳入之初即巳注意爭取社會上層人物的信仰和支持,在當時的博士弟子景盧、楚王英、漢桓帝、魏文帝、孫權以及南北朝的大多數君主,都好佛事。佛教因得君主的提倡及上層士子的支持,故得廣泛流傳,不受摧抑。

還有的是兩晉時期,清談玄學盛行,僧侶支遁、慧遠等時與名士辯論玄理,亦深為士林所敬重,因此主流思想也沾染了不少佛教思想。此外,東晉末年,慧遠致力於融佛入儒,其著有《喪服經》及《三禮毛詩注析》,以及後來的法顯西行尋求戒律,此等人的行徑,均豐富了佛學,有助於弘揚佛法,贏得了人民的普遍信奉。

而且,當時漢代神仙方術流行,他們往往透過符咒治病、占星等來吸引群眾;而佛教中人為迎合當時俗尚,也兼用占驗,預卜吉凶、治病等方術以接近群眾,作為傳教方法。例如西晉末年,西域僧人佛圖澄來華,他用方術感化石勒,阻止了他的殘殺,其後亦為石虎所崇信,此等方術,極能吸引一般民眾,使中原人民逐漸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