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曄建安四年才投奔的曹操,如今曹操還沒有挾持漢獻帝,如今自然不可能是在曹操麾下。而劉曄跟荀彧一樣,都得到許劭的評價,隻是有一點不同而已。許劭對荀彧的評價是“王佐之才”,而對於劉曄的評價,卻是“佐世之才”。
簡單來說,所謂的“王佐之才”便是表示有輔佐帝王的能力;而“佐世之才”則是輔佐一地,可為一城,一郡,或者一州,輔佐帝王就不適合了。
其實,從後來劉曄的表現來看,他也確實不適合輔佐帝王。
當時,劉曄得到曹叡寵信親近,有一次曹叡打算攻伐蜀漢,朝臣都說不可以,但劉曄私下卻對曹叡說可以;後出去和朝臣又說不可以,因為劉曄的膽識,說時都好像是真心的,曹叡和各大臣都沒有懷疑。當時中領軍楊暨被明帝寵信,亦敬重劉曄,他是最為反對曹叡伐蜀的大臣,劉曄與楊暨見麵時亦有向他說不可攻伐的理由,楊暨於是以為劉曄一定會支持自己。到後來楊暨再和曹叡討論攻伐蜀漢之事,楊暨懇切地進諫反對;曹叡指責他是儒生出身,不通軍事,楊暨因而搬出既一直反對伐蜀,亦是重臣的劉曄去勸告曹叡,但曹叡卻一直聽劉曄說可以攻伐,於是找來與楊暨對質,但召見時劉曄卻不發一言。後來劉曄再私下見曹叡,劉曄指責曹叡不應將伐蜀大計隨意告訴其他人,更稱懷疑蜀漢已得悉曹叡要來攻的情報;曹叡更是感謝劉曄。後見楊暨又指責他對君主進言過於直率,應要婉轉地表達;楊暨亦感謝他。有人見到劉曄這樣巧妙奉迎這兩方麵,甚為厭惡,於是向明帝詆毀劉曄,更建議明帝召見劉曄時特地以與自己相反的意見來問他,如果每樣他都表示同意,就表示劉曄他是揣摩上意了。後來曹叡一試,果然如此,更因此疏遠劉曄。劉曄因而發狂,在太和六年因病改任太中大夫,不久出任大鴻臚。兩年後再任太中大夫,及後死去。
任何一個天子,最反感的便是揣摩上意的大臣,在天子心中看來,他們是天之子,自己的想法怎麼可能被凡人給看穿。因此,劉曄作為一個大臣,去揣摩曹叡的想法,自然是不得曹叡的喜歡,最後權利被架空,成為一個有名無實的大臣。由此可見,許劭評價劉曄有“佐世之才”也是相當正確的。
卻說曹操率軍來到城下,見城上遍豎旗幡,西門角上,有一“義”字白旗,心中暗喜。是日午時,城門開處,兩員將引軍出戰:前軍侯成,後軍高順。操即使許褚出馬,直取侯成。侯成抵敵不過,回馬望城中走。許褚趕到吊橋邊,高順亦攔擋不住,都退入城中去了。數內有軍人乘勢混過陣來見操,說是田氏之使,呈上密信。信上說:“今夜初更時分,城上鳴鑼為號,便可進兵。某當獻門。”曹操撥夏侯惇引軍在左,曹洪引軍在右,自己引夏侯淵、李典、樂進、許褚四將,率兵入城。李典曰:“主公且在城外,容某等先入城去。”操喝曰:“我不自往,誰肯向前!”
遂當先領兵直入。(未完待續。)
https://8./book/52571/25594170.html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