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零九章 真假投降(1 / 3)

等高建昌進了營帳之中,裏麵早有一個披著鎧甲的幽州士兵老實的站在那裏,旁邊兩個親兵看守著。

看到這幽州士兵的鎧甲,高建昌心裏沒來由的一陣嫉妒。

中原不愧是最為富強的國家,隨便一個小兵都能裝備上如此優良的鎧甲。要知道,鹽、鐵等物對於中原而言,是朝廷掌控的禁物,不得向周邊異族國家售賣。因此,中原的周邊異族國家缺鹽、缺鐵等物,所以,他們想要打造武器和鎧甲等裝備就很困難了。往往一個異族國家的大將,除了職位極高的,也根本穿不上一套完整的裝備。異族國家沒有鐵、沒有技術,想要打造出鎧甲是極為困難的事,所以,他們的鎧甲,通常都是從中原士兵身上扒下來的,東拚西湊才能湊出一套完整的。而高建昌身上的鎧甲,便是如此得來的。現在,他看到幽州一個普通士兵都能穿上一套完整的鎧甲,心裏豈能不會嫉妒。

當然,高建昌自然是不會知道,中原各個勢力之中,也隻有幽州的士兵有此待遇,除此之外,其他勢力的士兵根本沒有這樣的待遇。

在春秋戰國之前,中原的冶鐵技術還相當落後,因此,使用的也多是皮甲,除了少數的大將能用的上青銅甲。而春秋戰國,因為百家爭鳴,各種技術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冶鐵技術得到飛速發展,生產了解放了,進入了封建社會,因此,鎧甲的製造技術也上來了,鐵甲便也能夠大量生產。當然,雖然冶鐵技術提升了,卻並不代表鐵製的鎧甲就能夠普及,讓每個士兵都能用的上。當時,秦國在商鞅改革變法之後,國力是最為強盛,然而,披甲率也不過隻有二成,也就是說,一百個人裏就隻有二十個士兵能夠戴上鐵甲,剩下的不是皮甲就是青銅甲。而在曆朝曆代,披甲率最高的朝代很多人都以為是在唐朝或者清朝,畢竟唐朝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經濟大發展的年代,而清朝則有康乾盛世,然而,事實上鮮少有人知道,曆朝曆代披甲率最高的其實是宋朝。

唐朝和清朝士兵的披甲率達到百分之五十,或者百分之六十,已經頂天了;可是,在宋朝,士兵的披甲率卻達到了驚人的百分之七十,甚至在某些時期能夠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從這裏就可以看出,士兵的披甲率其實就是與經濟有關係,宋朝作為當時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披甲率能夠這麼高,顯然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而如今,幽州的士兵披甲率雖然不敢說達到百分百,卻也有百分之七十以上了。

雖然,幽州有錢,這一點毋庸置疑。袁常鼓搗出的精鹽、水泥以及煉鋼技術等,都能給袁常帶來巨大的利潤,雖然袁常並沒有過多的關注這一方麵,但是,幽州不缺錢這一點是必然的;其次,袁常的兵製改革,並不想其他勢力那樣,士兵越多越好,袁常要的都是精銳,而達不到精銳標準的,隻能作為預備部隊使用。其他勢力治下的百姓都害怕戰爭,因為戰爭代表著死亡;但是,袁常治下的百姓卻不會擔憂這些,因為幽州有錢,百姓的生活都富裕起來,好日子過習慣了,他們都害怕再變成以前那種日子。因此,百姓都支持袁常,紛紛鼓勵自己的孩子去參軍,除非是獨子的,若是家裏有好幾個孩子的,除了留下一個給家裏傳承香火的兒子之外,其他的孩子都讓他們去參軍報效袁常。百姓們如此積極,袁常想要挑選出精銳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而袁常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步,無非還是因為經濟的原因。所以,曆朝曆代的戰爭,打的其實就是經濟。

異族國家為何喜歡侵略中原?還不是因為中原富裕,而他們的國家連吃飽都是個問題,倘若中原的百姓年年都在鬧饑荒,吃草根、樹皮,異族哪裏會吃飽撐著來侵略中原,那樣反而是浪費糧食,浪費兵力;而中原每次有起義,也是因為吃不飽,沒法過日子才會出現。要是能吃飽飯,誰會把腦袋勒在褲腰帶上去造反啊!

因為嫉妒的原因,再加上三弟才喪命在太史慈手上,高建昌也沒有什麼好脾氣,斜睨了幽州士兵一眼,語氣平淡的說道:“你是何人,有何軍情相告於本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