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六四章 徐庶的頓悟(2 / 3)

而在漢唐時期,在法律上有明確的良賤之分,如部曲(奴隸的一種)毆傷良民要處死,良民打死自己的部曲,部曲有罪不論、部曲無罪隻判徒刑且可以用錢贖免。犯叛逆罪的,全家乃至全族要沒為官奴。宋朝以前,長期受雇於人的,其地位低於良民,也是奴隸的一種。

宋朝開始,因雇傭關係形成的主仆關係不再視同於良賤關係。但實際上,私屬奴隸的現象大量存在,不過在法律上禁絕了私屬奴隸、也不允許將良民賣為奴隸。

清初也對漢人實行奴隸製,至雍正年間才廢止奴隸製,清初經濟繁榮,康熙皇帝采低稅負,像明朝一樣賣身為奴者實際上已大幅減少。華夏古代的賤民製度不同於奴隸,樂戶、匠戶、仵作、牙人、娼妓、甚至宋代的軍人在法律上都是賤民,但是他們並不是奴隸。華夏雖然沒有嚴格定義下的奴隸製度,但是受到類似奴隸製度而傷害的漢人不在少數,在清雍正年間廢除賤民製度。而直到一九一零年清廷下諭頒布《欽定大清刑律》,才徹底取締奴隸製度。在這部現代刑法典裏,華夏曆史上存在了幾千年的人口買賣製度被徹底禁止,主奴名義在法律上絕對成為非法。

所以,袁常有時候就搞不明白很多人的想法,華夏幾千年的曆史,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想要穿越到清朝的年代,動不動就是下跪,動不動就是奴才的稱呼,這樣的時代有什麼好。即便是想要安逸、平靜的日子,唐、宋、明前期都比清朝好了不知多少倍。

且不提這些,徐庶被武大爺的一番話給觸動到,將天子與新製度對比了起來。

天子的存在,在如今這個時代,或者說在封建時代,地位都是無與倫比的,至於說在亂臣賊子的眼中,那自然是無關緊要;按照這個思路來說,袁常豈不是亂臣賊子?壓下心中的念頭,徐庶繼續思考著。按照袁常新製度的想法來說,天子的存在似乎是沒有必要的,隻是換一個領導者罷了。而且,新製度裏,領導者並非是家天下,又回到了古時的公天下,但是又與古時候的公天下不同。

古時的公天下是按照名聲來選拔領導者,堯的位置是從他父親接過手的,但是,堯後來並沒有傳位給他兒子。當時堯年紀大了,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堯說出他的打算後,有個名叫放齊的說:你的兒子丹朱是個開明的人,繼承你的位子正合適。堯嚴肅地說:不行,這小子品德不好,專愛跟人爭吵。另一個叫灌兜的說: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錯。堯搖搖頭說:共工能說會道,表麵恭謹,心裏另是一套。用這號人,我不放心。”

可見,堯是真心為天下著想之人。

而這次討論沒有結果,堯繼續物色他的繼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領找來商量,要大家推薦。到會的一致推薦舜。堯點點頭說:哦!我也聽到這個人挺好。你們能不能把他的事跡詳細說說?大家便把舜的情況說開了,舜的父親是個糊塗透頂的人,人們叫他瞽叟(就是瞎老頭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後母很壞。後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沒法說,瞽叟卻很寵他。舜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裏,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以,大家認為舜是個德行好的人。堯聽了挺高興,決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還替舜築了糧倉,分給他很多牛羊。那後母和弟弟見了,又是羨慕,又是妒忌,聯合瞽叟幾次三悉想暗害舜。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瞽叟就在下麵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經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蕩,舜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瞽叟和象並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後,瞽叟和象就在地麵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想把舜活活埋在裏麵。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脫險,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裏,跟瞽叟說:這一回哥哥準死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現在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分一分了。說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進屋子,舜正坐在床邊彈琴呢。象心裏暗暗吃驚,很不好意思地說:哎,我多麼想念你呀!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說: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以後,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