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零零章 各自商議(1 / 3)

劉協此言一出,營內眾人臉色皆有變化。

雖然劉協話中沒有什麼難聽的詞語,但是,他臉上的表情仿佛在告訴別人,此刻的他是很生氣,很不滿的。

作為忠實的保皇派,董承、伏完等人表情很不好,頗有點怒其不爭的意思。

雖然你劉協是皇帝,這個天下間最高貴的人。然而,那也要看是在什麼時候,如果是在劉邦、劉徹的時候,作為皇帝,權威足夠,你要不滿就不滿,要懟哪個大臣就懟哪個大臣,你高興了,就連太子都能懟。但是,如今是什麼時期,劉協心裏沒點ac數嘛?說難聽點,現如今的皇帝,說起來還不如掌控一州實權的州牧。人家袁常堂堂幽州牧,麾下兵馬無數,跟你劉協一個傀儡皇帝能一樣?隻是,劉協話已經說出口,他們雖然內心有無數吐槽的話要說,如今卻也隻能給劉協留點麵子,最多私底下勸說一番。

至於曹操一派的人,則是微帶冷笑,以及不屑。

當然,他們的不屑和冷笑並不是給袁常的,而是對劉協的表情。他們心裏還是有點數的,如今的劉協是無法對袁常做出什麼不利的行為的。否則,他們怕是早就蜂擁而上的給袁常落井下石了。無權無勢的劉協,不值得任何人的尊重。

曹操搖搖頭,給劉協打上了一個‘喜怒於行’的標簽。

曹操這個人嘛,簡單的評價就是:忠臣不足、反賊不到,算是半桶水的級別。說曹操是純粹的忠臣,肯定是不可能的,看他的所作所為怎麼著也達不到忠臣的標準,隻能說他對大漢這個朝廷還有絲絲的忠心。或許,開始的時候忠心還是挺多的,隻不過是在權勢漸漸膨脹的過程中,這些忠心被慢慢的消磨了,所以,直到曹操臨死前,也沒有奪取大漢的基業;當然,說曹操是反賊也不盡然,畢竟曹操的前半生基本都是在為大漢付出,後期權利大了,才漸漸的飄了。

所以,以致於後來的人們對曹操在作為臣子這一方麵的評價都不太好。

不過,劉協這種喜怒於行的人,對於曹操來說,卻是個不錯的對象,也利於掌控。所以,曹操絲毫沒有插手的心思。

剩下的自然是袁常的屬下了,有資格拜見皇帝的就徐庶、趙雲、韓恂和張燕四人。徐庶三人的表情都沒有多大變化,倒是張燕,憤怒的就要出來爭辯。

張燕早先是黃巾的將領,後來被袁常折服,投靠到袁常麾下。而且,袁常對他也極其信任,給他足夠的地位和尊重。如今的劉協不過是一個落難的天子,若非袁常和曹操的兵馬來解救他,說不定墳頭草都足夠高了,此時竟然還在這裏作威作福。若不是徐庶眼神示意,他早就跳出來了。

徐庶躬身行了一禮,不卑不亢的說道:“啟稟陛下,幽州牧如今在另一條路上,並沒有在此地。”

“這是為何?”

生怕劉協又要起什麼幺蛾子,伏完在徐庶話音落下之後,果斷的接過話頭。而劉協似乎也反應過來剛才自己的語氣不好,所以沉默以對,沒有阻止伏完的舉動。

“啟稟陛下,容臣細說。”

徐庶神態如昔,平靜的述說道:“此前在幽州之時,幽州牧和臣等商議過,此番前來迎接陛下,或有兩種可能。其一,陛下順利離開長安,臣等隻需在前往洛陽的路上迎接便可;另一種可能,李傕等賊子阻攔,陛下行程未能順利,主公親率一支兵馬往長安而去,直麵李傕等賊子,確保陛下安危。”

這番話說的有理有據,而且為劉協考慮的極為周到,讓人挑不出任何的毛病。

如果換成一個將領,說不定麵對劉協的詢問,搞不好就把順天盟這樣的理由給說出來了,先不說這樣的理由能否讓人相信。單單是這應對之策,將領和高級謀士的差距就很大了。所以,一個高級謀士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了。

當然,徐庶的內

心之中還是有些悲哀的。

此前,他對於是要忠心於漢室還是袁常而搖擺不定,若非後來醒悟,怕是還深陷其中。如今,見到劉協之後,更是失望。處於困境之中的天子,在被營救之後的反應竟然是這樣,看來大漢氣數已盡,還真的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