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牧,本官並無此意!”
被曹操充滿攻擊性的目光一掃,伍昌有些脊背發涼,連忙解釋了一句。作為一個尋常的大臣,又豈能扛得住曹操的威懾目光。況且,曹操還把袁常給拉上了,伍昌一個回答不慎,怕是要得罪人,不管是袁常還是曹操,伍昌自忖都無力對抗。
曹操冷冷一笑,目光掃過其他反對的大臣,再次說道:“既然伍太常認為朝中並無賊子,那麼,一旦再有災難發生,且正好發生在洛陽城之時,又當何解?況且,到了那時,陛下的安慰誰人能夠負責,是董承將軍你能負責?還是伍太常你能負責?還是說,在場的諸位大臣們,你夢誰能站出來負責?若是有人敢擔下這個責任,那麼,本州牧遷都之事不提也罷!”
“這…”
一眾大臣麵麵相覷,誰也不敢站出來反駁。當然,有資格發言的楊彪、張喜幾人沒有說話,好似一個旁觀者一般。所以,剩下的大臣之中,有資格和曹操對抗的,卻是沒幾個。
在場的皆是有識之士,鬼神之說用來愚弄那些百姓還說的過去,對於他們這些讀過書的人來說,鬼神之說自然是虛無的。雖然說他們不知道地震、黃河改道的事情,但是,他們也清楚,這些年關中一帶發生災難的頻率確實是多,可見關中一帶正處在多事之秋的時候。是否還有可能發生災難,誰也不敢保證,此刻若是站出來說出承擔責任這樣的話,下次一旦發生災難,遭殃的可就不是他一個人,估計整個家族的性命都要賠上了。
“陛下,微臣以為兗州牧所說遷都之事確實可行!”
就在群臣無言以對之時,袁常也站了出來,不緊不慢的說了一句。而袁常支持遷都的提議,這下,就沒有人敢繼續反對了。
畢竟曹操和袁常二人都掌控一州之地,手中的權勢在場無人可比。即便是劉協,除了有天子的名義之外,論勢力,怕是連袁常和曹操的一條手臂都不如。若是繼續反對,怕是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陛下,微臣以為遷都之事不可行!”
正當這時,又一人跳出來反對遷都的提議,百官們俱是驚奇,在曹操和袁常相繼讚同遷都之後,是誰還有勇氣站出來反對遷都?眾人目光望去,卻是新任的車騎將軍楊奉,見到是他百官們也就釋然了。畢竟楊奉手中也有兵力,而且又不是在兗州和幽州,他又何須畏懼曹操和袁常,站出來反對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陛下此前身陷賊子之手,好不容易重新回到洛陽都城,若是遷都,此前的諸多努力豈不是白費了?況且,天子乃是天命之子,真龍天子,麾下將士無數,即便有災難發生又如何,難道還不能與之對抗。”
聽到楊奉這話,百官們搖頭歎息,他這顯然是胡攪蠻纏了,若是人力能夠對抗天災,那還能稱為天災?
不過,對於楊奉的反對,他們也明白他的想法。
楊奉因為在劉協東歸洛陽的路上護衛有功,才被劉協封為車騎將軍。而且,因為楊奉手中掌控著一支兵馬,雖然大家不屑於他的出身,卻也會忌憚三分。加上車騎將軍的職位,洛陽城中可與之相提並論的怕是沒幾個。然而,一旦遷都了,無論是到袁常還是到曹操的屬地,楊奉的地位怕是就一落千丈了,捏扁搓圓還不是人家說的算。因此,楊奉顯然是不會同意遷都的。
隻是,楊奉的反對畢竟沒有適當的理由,自然不能得到別人的聲援。這時候,誰也不敢冒著風險去支持他,一旦遷都真的實現了,豈不是要得罪袁常和曹操中的一人。既然如此,還不如靜觀其變,讓天子自己做決定。
劉協似乎也有些猶豫,畢竟洛陽的經曆委實讓人不愉快,遷都似乎也是個不錯的提議。不過,他也沒有立即做出決定,而是看向楊彪,問道:“楊太尉,你老成持國,經驗豐富,不知遷都之事如何?”
楊彪顯然知道劉協會詢問自己,此前便一直都有在思考,聞言之後,便回道:“陛下,微臣以為,關中一帶近些年確實災禍頻繁,不利於朝廷的治理。因此,遷都之事,或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