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孫子兵法》十三篇俱全…”
“還有這裏,《太公》也是全篇…”
“還有《論語》,不僅俱全,更有完整的聖人解譯…”
一道道充滿驚異的聲音在圖書館內響起,郭嘉、徐庶等幾個原本幽州出身的自然是一臉淡定,雖然,第一次見到的時候他們的反應跟楊彪幾人差不多。不過,他們總不可能把自己失態的事情說出來。
最初,袁常說要興建國家圖書館,郭嘉、徐庶他們不以為然。
作為頂級的謀士,他們不敢說把天下的書籍都看完了,但是,說一句博覽群書卻是不為過。郭嘉雖是寒門出身,所謂的寒門的意思是世家中勢力比較低下的世家,比之平民稍微好一些,總歸算是世家,或許祖輩曾經昌盛過,後來因故而落敗。所以,郭嘉府中的藏書也不少。而且,郭嘉當初在潁川就學,跟荀彧交好,一些想看卻沒有的書籍自然可以從荀彧手中借到;而徐庶雖是平民出身,在荊州那等文化氣息濃鬱的地方,自然也不會少看書籍。當然,跟蔡邕這種家藏數萬卷的大文豪相比,那就是天差地別了。或許說,這天下間沒有幾個人的藏書會比蔡邕多。
因此,袁常說是把蔡邕家中的藏書放入圖書館內之時,郭嘉、徐庶他們才覺得國家圖書館的興建有些意義。不過,蔡邕的藏書雖然說是有萬卷,但是,多是用竹板寫的,在把這些藏書摘抄到紙張上之後,其實也不多,想要塞滿一個國家圖書館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隨後發生的事情就讓郭嘉他們震驚了。
袁常竟然拿出一份又一份的手抄般珍藏古籍,是蔡邕都不曾有的。如《戰國策》等遺失的幾策、《太公》全篇、《論語》聖人解譯,這些都是袁常拿出來的。除此之外,袁常更是拿出了許多他們看不懂的書卷,如《物理》、《化學》、《生物》等等,看一眼隻讓人覺得這是天書般的玩意。郭嘉他們都看不懂了,趙雲、典韋他們更是如此,而且,典韋更是叫囂著自己一輩子都不會踏進圖書館半步。
隻是,最後事實證明,典韋還是自己打臉了。
在袁常他們前去洛陽迎接天子之時,典韋被留在幽州進入軍事學院培訓。隻是,對於典韋這種半個大字不識的莽夫而言,在軍事學院中的學習猶如聽天書一般。然而,當初袁常很嚴肅的告訴他,若是不能從軍事學院培訓合格,那他就要一輩子呆在裏麵,典韋覺得袁常不像是開玩笑。那麼,不識字的他怎麼辦?
很簡單,國家圖書館裏有解決辦法。
袁常自然是在國家圖書館裏留下了拚音讀寫等讀物,隻要稍微找個文人討教一下,便能學會。於是,典韋自然是跑進國家圖書館裏把這些讀物帶去,並且暗中找了個文人討教,終於擺脫了莽夫的身份,晉升為一個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的莽夫。原本,典韋是想暗中學習,誰知道,這事不知怎麼就傳了出去,說是他典韋手不釋卷,夜讀春秋,反正是越傳越神奇,就差沒說典韋是文曲星下凡了。然後,大家都覺得典韋這樣的莽夫都這麼努力學習,他們憑什麼不更努力的學習,因此,還帶動了幽州百姓學習的風潮,前來國家圖書館內借書的人也是越來越多。
當然,袁常在後世自然是不可能看過那麼多的書。但是,或許是因為他如今的實力,隻要有一點想法,那些書的內容就自然而然的出現在他的腦海之中。而且,加上袁常如今的實力,抄書的速度自然是無比的快速,基本上個把小時就能完成一本。閑暇之時袁常便經常幹這事,在別的方麵他或許會嫌麻煩、偷懶,但是,在教育這方麵,卻是不能有絲毫的鬆懈,必須認真對待。於是,在國家圖書館建成之後,袁常便把這些手抄本拿了出來,再找來眾多人手摘抄,一份放在國家圖書館內,一份當做備份。
故而,國家圖書館內才會塞得如此滿滿當當,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咳咳!”
楊彪來到袁常麵前,幹咳一聲,略顯不好意思的說道:“袁委員長,老夫厚顏,想要將這國家圖書館內的一些藏書帶回去摘抄一份閱覽,不知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