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稚還是第一次遇上這樣直接向自己稱臣而非是自己治下官員之人,心中卻沒有喜意。
書中記載,袁術在參加伐董卓的時候,以缺少兵糧為借口,向陸康要糧,卻被陸康一口回絕,還大義凜然的說:董卓是大漢皇帝冊封的太師,你們伐董卓可有大漢天子的聖旨?沒有!你們就是犯上叛逆。我是大漢的官員,決不能為你們這些叛臣賊子。
對於這樣一個頑固不化的文人,劉稚從心裏不喜歡,他們屬於王八腦袋一根筋,咬住了就不撒嘴,就承認正統,就承認獻帝的登基,就承認已經上告廟堂,昭告天下,就是正統,其他人都是亂臣賊子。
劉稚和顏悅色道:“陸老平身,看座。”
待陸康坐下,劉稚道:“不知陸老所為何來?”
劉稚心說:我跟你們一點關係沒有,看你這架勢也不是來投奔本王為我效力,你來幹什麼?
陸康道:“大王,老朽前來拜見大王,有一事不明請大王賜教。”
哦,找茬來的。劉稚就提起十二分小心。
為什麼劉稚要對陸康一個半截入土的老人提小心?就因為陸康是江南四大士族之首,士族的力量之大,不得不叫當權者側目,就算改朝換代,士族一樣不倒,你想在某地推行你的政策,必須得到當地士族的支持,否則,政令隻是一張空紙。
什麼叫士族?
士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勢族、世家、巨室、門閥等。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門閥製度是中國曆史上從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係統,其實際影響造成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氏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直到唐代,門閥製度才逐漸被以個人文化水平考試為依據的科舉製度所取代。
中國曆史上有名的世族有春秋時期的晉國六卿:趙氏、韓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北幾大世家:琅琊王氏 陳郡謝氏 陳郡袁氏 蘭陵蕭氏,隋唐時期的五姓七望: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
魏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製”,國家選拔官吏隻看家世出身,導致門閥士族壟斷了政府的重要官職。他們又通過大族之間互相聯姻,在統治階級內部構成了一個門閥貴族階層,並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權製度,即"門閥政治"。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莊園經濟;品官占田蔭客製為士族製度提供經濟保障。
所以陸康此言就讓劉稚小心翼翼起來,劉稚不想還沒有入主江南,就跟江南士族對抗,小霸王孫策前世的經驗教訓劉稚時刻牢記,孫策已經在江南立足,手握重兵,就是因為得罪了江南士族,最後落得少年身死,對待士族,要麼與之合作,要麼與之妥協,如果一定要對抗的話,那就要以雷霆之威、不計後果將之徹底鏟除,要不然,要人有人要錢有錢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士族,會讓你寸步難行。
劉稚道:“陸老請講。”
陸康道:“大王容稟,前幾日,有公人到老朽陋室宣布新的法令,卻沒有大司農印璽和丞相印璽,老朽等人不明白這是何故?難道說有人敢不遵朝廷律法,私自製定律法不成?老朽本是想向廬江太守谘詢,不想在這裏遇上大王,不知大王是否能給老朽等解惑?”
這哪裏是解惑,分明是上門問責。
劉稚沒著急沒生氣,而是微笑著問道:“陸老,本王下令減輕百姓賦稅,嚴懲貪官汙吏有何不對嗎?”
陸康正色道:“既然大王問及老朽,請恕老朽直言,此種行為不是對與不對的問題,而是大是大非的問題,地方法度要與國家法度一致,絕對不能淩駕於國家法度之上,還有,所有法度,必有大司農印和丞相印方可,否則就視為偽令。”
原來真的是來找茬的!可惜你走錯的門。
劉稚淡淡的說道:“如此講來,陸家主是想不遵本王法令了?”
陸康平靜地說道:“大王此言差異,老朽隻是遵循高祖皇帝製定的大漢律而已,大王身為漢室宗親,更應該維護大漢律的崇高地位,而不是肆意改變,老朽不僅僅是代表陸家,更代表廣大江南士族與百姓。請大王三思後行,不可將因個人一時之快,招來百年罵名。”
“屁話!”
陸康愕然,陸康真沒想到這個晉陽王會這樣直截了當,自己可是江南陸家之主,家族中子弟遍布整個江南為官,你一個小小藩王竟然敢這樣說話?陸康也有些急眼,丟不起這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