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古細菌繁殖(2 / 2)

哈金斯告訴他,『薩瑟蘭古細菌』的培養皿完工了。

人工繁殖『薩瑟蘭古細菌』關係到他的身家性命,由不得半點閃失,其它事情自然可以朝後放一放。

走進實驗室的大門,托德終於看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培養皿。與其說是培養皿,或許稱之為『培養爐』更準確些。

圓柱體的造型,銅合金的材料,一米來高,內部的構造總共分為了四層。最上層是氣體管道,一邊進氣一邊出氣,兩邊各有一個氣體閥控製流量和壓強;第二層是液體管,可以朝下方注入溶劑,並分流溶液;第三層是培養室,用來放置需要培養和反應的樣本或者材料,這裏還專門加裝了兩層小玻璃,以便托德使用『透視』和『鷹眼』來查看內部狀態;最下層是燃料倉,用來添加木炭等易燃品,以加熱整個倉體。

不得不說哈金斯找到的這位工匠,從提煉白銀開始,就從來沒讓人失望,人工打造器具的手藝實在是讓人讚歎。這種大型實驗設備,要考慮到密封、導流、熱能和腐蝕等多方麵因素。原本托德對工匠的成品沒抱有太大期望,打算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補完和改良,現在看來,完全沒那個必要了,這個『培養爐』完全可以立即投入使用。

但在正式開始『薩瑟蘭古細菌』的人工培養前,首先要從體內導出足夠的樣本。

托德將原本的注射器改成了抽血器,再將抽出的血液提純、去雜並進行濃縮和蒸餾處理,得到了類似骨灰的一點點餘燼。

再將這些灰粉放入『培養爐』中,放入木炭開始緩慢加熱。

根據『薩瑟蘭史傳』的記載,古細菌的發現地應該是在火山口,那麼有幾個環境因素將可能是薩瑟蘭古細菌繁殖的關鍵。

溫度、氧氣和酸堿。

這就好像一把鑰匙有三個齒,你隻有調整對了每個齒的形狀和大小,才能完美的嵌入孔槽,打開門鎖。

根據火山的環境,目前隻能大概推測,『薩瑟蘭古細菌』的繁殖環境為溫度高於100攝氏度、厭氧、偏酸。

托德現在要做的就是測定出,溫度要達到多少度,厭氧的程度(微量需氧、兼性厭氧或者厭氧),酸性ph值需要達到多少。

這個確定的過程漫長而又無趣,需要反複的實驗和觀察,還需要記錄和對比實驗數據,同時必須考慮到每一個可能會使得實驗結果失真的因素。

終於,在實驗開始後的第十九天的清晨。第183號方案進行了十五分鍾後,培養倉中的『薩瑟蘭古細菌』仿佛雪球一般,凝聚成小球在高溫中慢慢轉動,並越滾越大。

托德擦了擦通紅的眼睛,把臉貼上了觀察孔的玻璃上,腦中隻有一個念頭。

『薩瑟蘭古細菌』的人工繁殖成功了!

https://8./book/42411/25952779.html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