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90年代也是代工廠的黃金時代,國企代工主要出現在紡織行業,全國取消布票供應,紡織行業逐漸放開,紡織服裝業迎來了快速發展階段,由於發展過快,90年代國內紡織業出現了產量過剩,加之原材料價格上漲,很多國營企業出現虧損,整個針織行業陷入蕭條,市場前景黯淡,而基本上每個地區都有紡織廠,每家紡織廠都會有上千工人,大點的甚至上萬人,如何解決眾多紡織工人的出路,也成了每屆政府的一大難題。
這個時候,國家為了促進國內紡織企業的發展,便出台了“三來一補”的政策,所謂三來一補,是指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由外商提供設備、原材料、來樣,並負責產品外銷,由國內企業提供土地、廠房、勞動力。像我們熟知的運動品牌耐克、阿迪達斯,其重要生產基地至今都在中國。隻不過後來隨著國內人力成本的逐漸增多,才漸漸將代工企業轉向了東南亞的越南、菲律賓這些勞動力廉價的國家。
可以說,代工企業這種模式不僅解決就業問題,也引進了技術和製造工藝,隨著民營企業的不斷發展,代工廠的角色也逐漸由國有企業轉向了民營企業。除了富士康這種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外,後來很多的知名企業都是由代工企業慢慢發展起來,也逐漸由代工企業轉變成擁有自己品牌的企業。
至於找哪家酒廠來代工,陸凡一下就想到了離他們隻有一河之隔的“榆泉酒廠”,這家酒廠當年可是縣裏的“明星企業”,釀造的“榆泉係列”白酒在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產品供不應求,企業效益喜人,職工收入也成倍增長,令周邊縣市的酒業同行們刮目相看,不僅在縣裏,甚至在省內都有不少酒廠派代表千裏迢迢前來參觀取經。當地經營酒類的個體批發商和飯店的采購員都要托朋友走關係,采取各種手段批條子購買榆泉酒廠生產的榆泉係列白酒,尤其是逢年過節,酒廠領導的辦公室門庭若市,男男女女排著隊批條子要酒。榆泉白酒的確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
但是進入的九十年代,隨著像陸凡在內的眾多民營酒廠突飛猛進,由於生產成本低,也沒有國企那麼重的負擔,激烈的市場競爭一下就把榆泉酒廠擠壓得喘不過氣來生產的越多,虧損的越多,很多車間的生產線都停止運行了,員工的工資往往幾個月都沒有按時發放,紅紅火火的榆泉酒廠一下從輝煌墜入低穀,職工們接受不了這樣巨大反差的現實,不少人都怨聲載道,年輕的都辭職外出打工,年長的都耗在廠裏一天天的混日子。
選擇和陸凡的酒廠合作,由陸凡承包即將廢棄的設備和生產線,既能給工人發工資,又能讓生產設備不至於長時間廢棄而淘汰,“榆泉酒廠”的領導自然高興。
但是作為國有企業給民營企業代工,在麵子上肯定說不過去,經過幾輪協商,陸凡采用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采用掛靠的方式,讓陸凡的酒廠掛靠在榆泉酒廠旗下,利用原廠的設備和工人生產自己的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