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後和高太後讀蘇軾的詞時,蘇軾正在徐州逍遙堂宴請李定的兒子李遄,而李定現在正做著明州太守。
蘇軾自從熙寧四年通判杭州,至熙寧七年調任密州知州,此時正做著徐州的知州。李遄訪客路過徐州,知道蘇軾的文名極隆,又是本州太守,望門投剌,也隻是企求一見,擾一頓飯,說幾句話而已。名剌上也隻寫“揚州李遄”四字,自然也不會把老子的名諱寫在自己的名剌上。聽到堂吏回說蘇軾在逍遙堂宴請,真正是喜出望外。而蘇軾宴請李遄,並非是對李定有所示意,隻是按過客故事。
逍遙堂離州衙不遠,是蘇軾送往迎來或詩客友朋寄居之處。迤邐數十間屋,正廳便名之為逍遙堂。綠水如帶,環護其間,亭閣飛簷卷角,各抱地勢,竟也十分的靈秀清雅。李遄自己身上並沒有功名,因此不好托大,略早一些到逍遙堂,站在水邊看看清荷遊魚,借以等候蘇軾。巳末光景,李遄聽到門外嘻笑之聲,知道蘇軾到了,忙迎了幾步,卻見蘇軾帶了兩名營妓正從大門口邊說邊笑走來。李遄向蘇軾深深打了一躬,說道:“學生給蘇大人請安。”蘇軾還了一揖,笑答道:“本官俗務纏身,倒叫李公子久等了。”李遄連忙說道:“學生也是剛到。此處風景甚佳,學生正自留連觀賞,大人便也到了。”
蘇軾一哂,伸手一讓,說道:“李公子請先行。”
李遄忙說道:“還是大人先請。”
此時正廳上酒菜已經備好,蘇軾和李遄相揖入座。跟隨蘇軾而來的兩名妓女不等吩咐,早上前執壺斟酒。李遄向蘇軾拱手說道:“學生何幸,既蒙大人撥冗相見,又蒙賜宴,學生無以為敬,先幹一杯,謝大人敬愛之情。”說畢,端起酒杯,一口幹了。
蘇軾嘴裏說“李公子客氣了,也陪著幹了一杯。陪侍侑酒的兩名妓女又把酒斟上。
這兩名妓女,其中一名姓馬名盼的,不僅姿色甚佳,書法也精,尤喜學蘇軾書,這是蘇軾在徐州時極喜歡的一名妓女。紅袖侑酒,氣氛便是不同,也省卻了蘇軾許多敷衍言語。
這裏需要說明一點,蘇軾何以出入有紅妝擁隨?這些妓女是什麼來曆?據<西湖遊覽誌餘>載:“唐宋間,郡守新到,營妓皆出境而迎。蘇軾通判杭州,新太守楊元素赴任,蘇軾命杭妓往蘇州相迎,此亦是一時風氣。”營妓出籍從良,也隻要太守一紙判狀。據<澠水燕談錄>載:“蘇子瞻通判錢塘,嚐權領郡事。新太守將至,養妓陳狀,以年老乞出籍從良。公即判曰:‘五日京兆,判狀不難;九尾野狐,從良任便’(此妓人稱九尾野狐)。”可見並不是從青樓中喚來,而是州衙自蓄的官妓,不是提供性服務,而有點像招待員。蘇軾在杭州,日日攜妓泛舟西湖,也就不奇怪了。閑話帶過。
酒過三巡,李遄見蘇軾待之有禮,心裏是十二萬分的高興。他說道:“大人點墨千金,人以為寶,學生不揣冒昧,請求一幅。”
蘇軾嘴裏“噢噢”了兩聲,說道:“這個容易,且先吃酒。”恰有妓女勸酒,岔開了話題。
蘇軾此人,在汴梁時能與宰相親王相揖讓,在州、縣時,也能同農夫野老相敘談。隻要聽說某人寫了一首好詩,不管是妓女、和尚,定必前去訪談唱和。語言詼諧雅謔,小有唐突,一笑釋懷。蘇軾本不認識李遄,更不是看在李定的麵上對李遄有所敬愛。蘇軾宴請李遄是常例,也是虛應故事,酒宴用的也是公使錢。李遄提出求墨,一時不好拒絕,也就先行答應。但要蘇軾正正經經敷衍完這一局酒宴,卻也太難為了他。不久,他的雅謔說笑的本性便顯露了。蘇軾見李遄個子甚是長大,人中也很是不短,笑問道:“相法謂麵上人中長一寸可活百年,有此說法否?”
李遄說道:“學生未之聞也。”
蘇軾說道:“果若如此,彭祖好一個呆長漢!”
傳說彭祖活到八百歲,人中豈不有八寸長了?這成何形象?蘇軾說出“呆長漢”三字,固有影射之意,也是酒宴上的說笑。李遄聽了,滿麵通紅,甚是無趣。勉強終席,揖讓離去。第二天離開徐州,竟是不辭而別。
蘇軾無意中又得罪了李遄,李遄回去對李定一說,李定越發的對蘇軾憤恨了。後來李定在烏台詩案中往死裏整蘇軾,便有這麼些緣由。
蘇軾酒宴終了,離開逍遙堂時,也不過未時時分。剛要上馬,卻見西天一朵黑雲迅速擴大,隻見它舒卷翻滾幻化出千百種形狀,向頭頂壓了過來,仿佛就在頃刻之間便遮蔽了整個天空。蘇軾心想:要下雨了。遂在馬屁股上加了一鞭,那馬一溜小跑,到得州衙時,豆大的雨點砸得地麵噗噗直響。
這雨時大時小,下下停停,一下就是半個月。徐州城西北高東南低,位於東南方的梁山泊和南清河已經漲滿,恰在此時,黃河從曹村決口,滔滔黃河水竟直奔徐州而來。不消一天,徐州城外已是一片澤國,那水固然沒有波浪翻卷,衝撞蕩決的氣勢,卻是緩緩的又是堅決的呑噬著一切。村舍沒入了水中僅見屋頂,綠樹隻見到頂部的樹冠,而那水漂浮著雜樹亂草和動物的屍體向著徐州的城垣漫來,眼見就要漫進城中呑噬整個徐州。
雨在不住點的下著,蘇軾巡視了水勢回到州衙。他身穿簑衣,赤著腳,褲管卷到了膝部,手裏拎著笠帽,笠帽和簑衣上的水還在滴著,臉上已無複往日的灑脫和幽默。形勢已經嚴重到了極點,一旦大水灌入城中,徐州將不複為城,一個曆經幾千年的曆史名城將在大水中消失。而此刻的城中已是人心惶惶,幾個大戶已在打點細軟,準備逃出徐州。
蘇軾看著站在麵前的屬吏,眼光憂鬱而又堅決。通判、參軍以至堂吏一個不少,都和蘇軾一般的穿著,一個個瞪大眼睛看著蘇軾,等著他們的風流太守的訓示。蘇軾說道:“食君之祿,忠於君事,此時惟有抗洪救城。本官家眷均在城中,將與徐州共存亡。諸位大人家眷在城中者,不得有一人出城!違者……本官打開牢門,自己走進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