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三五、王安禮入宮解救蘇軾(1 / 3)

趙頊坐在紫宸殿龍床上,臉上彤雲密布,心情鬱悶之極。這是在朝會之後執政赴紫宸殿議事。此時蘇軾之事已成朝野關注的焦點,執政大臣也不能例外,便是今天議政也回避不了。舒亶的奏事,兩府大臣都已看過。趙頊的一聲“如何”?大臣們一個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都把目光轉向宰相吳充。吳充先掃視身旁大臣,然後注目趙頊,徐徐問道:“請問陛下,魏武何如人?”

趙頊說道:“何足道!”

吳充說道:“陛下以堯舜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猶能容禰衡,陛下不能容一蘇軾,何也?”

趙頊說道:“卿之言甚善,蘇軾固有罪,朕豈能不如魏武?”

王珪看了吳充一眼,他不滿意吳充以曹操來勸諭趙頊。他倒是跟著主流思潮,讚成重處蘇軾。他奏道:“臣以為蘇軾有不臣意,豈可與禰衡並論?”

趙頊說道:“蘇軾固有罪,然於朕不應至是,卿何以知之?”

王珪說道:“蘇軾<檜詩>說,‘凜然相對敢相欺?直幹淩雲未要奇。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陛下飛龍在天,蘇軾以為不知己,而求知地下之蟄龍,非不臣而何?”

趙頊說道:“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他自詠檜,何預朕事?”

兩位宰相對蘇軾的態度絕然不同,吳充主寬宥,王珪主嚴懲,趙頊傾向於吳充。但此事並沒有繼續議論下去,包括參知政事蔡確在內,都箝口不言,不願蹚渾水,惹是非上身。正在此時,慶壽宮內侍趕來報說,太皇太後病情轉重,說是想看看孫兒皇帝。

趙頊聽說太皇太後病情不好,說了聲“卿等且退“,立即趕往慶壽宮去。

趙頊一進慶壽宮,沒有理會妃子、太監、宮女們的行禮,嘴裏叫著“太皇太後、祖母、奶奶,直往太皇太後的臥室闖去。此時太皇太後正躺在病榻上,雙眼微閉,輕輕的呻吟著。高太後和向皇後坐在床前瓷墩上,滿麵愁雲,注視著跪在床前診脈的太醫。趙頊的呼聲灌進了太皇太後的耳中,仿佛是從遠方跋涉而來,太皇太後疲乏的睜開眼睛,用她微弱的目光搜尋著趙頊。她看到了趙頊,笑容在她的臉上慢慢漾開。微啟嘴唇,極輕微的吐出了”孫兒“兩字。

太醫已經診好脈,向趙頊行過禮,去一旁開藥方。趙頊跪伏在太皇太後的床前,說道:“奶奶,孫兒看你來了。”說著話,兩行眼淚掛了下來。

太皇太後說道:“好孫兒,不要著急,奶奶老了,老了就難免……”

趙頊說道:“奶奶你不要說,你會好起來的。孫兒馬上大赦天下,給奶奶祁福!”

太皇太後喘息了一會,說道:“為奶奶祁福,也不要大赦天下,隻要赦蘇軾一個人就可以了。”

趙頊說道:“奶奶說的是,孫兒不殺蘇軾。”

藥煎好了,趙頊親自侍候太皇太後服了藥,又侍候太皇太後睡下。高太後說道:“蘇軾罪大,大不過謀逆,太皇太後的話不可忘。”

趙頊說道:“兒子明白。”

自此之後十幾天,趙頊不上前殿視事,在慶壽宮衣不解帶侍候太皇太後。又謁景靈宮,命輔臣禱於天地、宗廟、社稷,減天下死罪一等,流罪以下釋之。但太皇太後的病並沒有好轉。太皇太後於元豐二年的十月末駕崩,舉朝舉喪,於是蘇軾一案便拖了下來。

如果說蘇軾詩案在朝中刮起了一股旋風,刮得朝臣人人自危、忐忑不安,最平靜的地方卻是旋風的中心、蘇軾的所在地禦史台獄中。在進禦史台獄最初的半月之內,蘇軾被過了三次堂。之後,禦史台便沒有再找他問案,兒子蘇邁又不能入監探望或通消息,他仿佛與世隔絕又被人忘卻。外界對他的生死所作的議論、判斷、猜度以及朋友們欲救不能受到株連他全然不知。他處在極度的孤寂之中。他隻能從一扇小穸中感知晝與夜的更替和陰晴雨雪天氣變化。他在等待著最後一刻的到來。他以為必死無疑卻又無時不在生長著生的希望。他也知道太皇太後對他頗有庇佑之意,當太皇太後的死訊傳入牢中,他不勝悲痛,仿佛他的生的希望又減少了一分。

時光在他的等待中悄悄流逝,不覺秋去冬來。

每天都是一樣,中午時分,他的目光焦灼的注視著牢房的房門。他等待兒子送來的食物,並從食物中領略其中的玄機。還在從湖州向京城押解的路上,蘇軾與蘇邁商議了用食物暗通消息。食物中沒有魚,說明朝庭還沒有定他死罪,他可以從容度過這一天。如果送來了魚,也就送來了絕望。這一天,蘇軾聽到獄卒梁成招呼拿取食物,蘇軾接過看時,立時便驚呆了。仿佛寒風過體,渾身僵冷。“啪“的一聲,食物掉在地上,食物中有一條魚。(蘇軾出獄之後,問及蘇邁,才知道蘇邁羈留京師既久,銀錢將罄,去陳留訪友未歸,臨時托人給蘇軾代送食物的。因不知蘇軾父子有個約定,便給蘇軾送了魚。蘇邁回來知道朋友給父親送魚,也急得要死,惟恐蘇軾在獄中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