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五二 司馬光死 汴梁都在流淚(3 / 3)

司馬光說道:“資格亦不可少。”

韓維說道:“資格但可施於敘遷,若升擢人材,豈可拘資格也?”

關於人材的資格之爭,看似小事,其實卻是在人才標準上的原則問題。司馬光要的是熙寧前期反對王安石變法的舊臣,連年紀八十一歲、早已致仕的文彥博和年紀七十九歲的範鎮舉薦了,文彥博固然是喜孜孜入朝了,範鎮並沒有應召。他說:“六十三而求去,七十九複來,有是理乎?鎮以論新法不合得罪先帝,先帝棄天下,其可因以為利?”“因以為利”,先帝死了,我可以翻身了,繼續反對新法了,做高官了?這種老臣,除了還能點點頭或搖搖頭外,還能做什麼?司馬光或許隻要他們點點頭或搖搖頭?呂公著和韓維反對論資格,其實是要拔用新人。當年王安石組建置製三司條例司,其中的青年才俊之士便多為呂公著所薦。因了太皇太後的一句話,司馬光、呂公著、韓維三人在太皇太後簾前一遞一句的爭論,呂公著和韓維兩人雙辯司馬光,尤其是韓維,直斥司馬光之非,司馬光語塞,心中不快,臉色愈見其灰暗。範純仁此時自然不會幫司馬光說話,安濤、李清臣二人置身事外,或許,他們私心希望這種爭論更激烈一些?不過太皇太後並不希望再爭論下去了。她說道:“這事不必再議,卿等告退。”

離開了延和殿,司馬光因想幾日未到都堂,打算先去都堂看看再回府中。

通議事都堂在原中書省南廳,可以不出宣德門,從大慶殿往西,也不過一裏多路。司馬光在中書省門口下了肩輿,緩步踏上台階,不經意間見台階一側的紫薇花枝招展,因迭經秋風,花色已顯灰暗,便是綠葉也失去了春天的鮮活和夏天的厚重,呈現出了凋零前的衰敗。司馬光微微慨歎。他偶一回頭,才知範純仁、韓維和呂公著並沒有跟著前來通議事都堂。心想,自己也不過過來看看,看有什麼要緊公文未曾處理,原也並非議事,也就沒有放在心上。倒是幾個屬員見司馬光來到,又是彎腰拱手,又是唱喏請安,鬧了一出虛禮。

司馬光來到自己的案前,一眼瞥見一封公文放在案上顯眼之處,拿起一看,原來竟是自己上給太皇太後的一份劄子,太皇太後看過之後交由三省通議後再進呈。劄子上寫的便是請複青苗法,而在“今禁抑配,則無害也”下麵,劃了一道紅杠。司馬光見了先是一愣,忽然想起就在剛才,自己還在延和殿太皇太後簾前喝問“是何奸邪,勸陛下複行青苗法”,自己請複青苗法的劄子明明白白的放在都堂之內,每一個執政,每一個堂吏進來便可看到,他們會怎麼說?

司馬光覺得心裏一陣煩惡,手足頓時綿軟無力,漸漸的癱坐下來,嘴裏努力喊出一聲“快抬我回府”,連腦袋也搭拉下來。幾個堂吏忙不迭扶起司馬光,與司馬康一起,把司馬光抬上肩輿,急奔回府。

九月,汴梁城內菊花盛開。禦園菊圃起了一千盆,太皇太後命內侍檢好的給司馬光送了五十盆。菊花淩寒傲霜,稱之為花中君子,曆來為文人所雅愛,但此時司馬光已臥床多日,不能起身賞菊了。天仿佛也病了,布了一天的陰霾,瀟瀟的下起了雨。這雨仿佛不是下在地上,而是帶著愁思下在了心裏。於是人們感覺心裏澀澀的,落漠中帶了點感傷。

其實司馬光何止不能起來賞菊,他心裏連點感傷都不可能有了。除了斷斷續續細如遊絲般的呼吸,他已沒有了一點生命存在的體征。

司馬光從通議事都堂抬到家裏,便沒有能再入朝。確切的說,是再也沒有走出過大門。宰相生病,下屬臣僚自當前來探視,都堂的堂吏也每天都來拿走司馬光已批閱的公文,再送來新的公文。直到那一天,他身不能下床,手不能承受一紙之重,眼不能見紙上之文。司馬光要司馬康給他讀,代他寫,司馬康哭了。司馬光說:“死生命也,宰相能身徇社稷,幸之極矣!”

司馬光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他已失去了對外界感知的能力,無所謂痛苦,也無所謂歡樂。他的思惟遊離於軀體之外,由一絲氣息所維係。忽然,他的眼中現出了一點靈光,這是一種意識和感知的最後凝聚:是舉步跨向彼岸時的猶豫?抑或是想起了還有國事未曾交代?一刹那間,靈光消失了,仿佛聽到了一聲歎息,――用最微弱的氣息向這個世界發出的最後呼喚,他的生命歸於寂滅。

司馬光死了,本書也可擱筆了。

司馬光死在宰相任上,真個是哀榮無比。據史書記載:“太皇太後哭之慟,帝亦感涕不已。明堂禮畢,皆臨奠。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禦筆表其墓道曰:‘忠清粹德之碑’。”*

“百姓聞其卒,罷市而往吊,鬻衣而致奠,巷哭而過,車蓋以萬千數。京師民畫其像,刻印鬻之,家置一本,飲食必祝焉。歸葬陝州,四方來會者數萬人。”

以上的記載,即便有所誇大,也不會不是事實。王安石和司馬光這兩顆政治明星,王安石是殞落在山野,眾大臣要吊唁也有所不便,司馬光殞落在任上,喪事之盛,非王安石所能比。但司馬光的“粉絲”絕對多過王安石,這也是事實。“粉絲”追星是不需要理由的,追司馬光有一個最大的理由,他在六歲時曾經“破甕救兒”。司馬光從元祐元年閏二月任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同年九月去世,做了半年多的宰相,究竟為社稷為庶民做了多少事,反倒是不重要了。

司馬光死後,由呂公著接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到元祐三年四月死,做了一年多宰相。韓維卻在元祐二年七月便被罷黜了。是禦劄――其實便是太皇太後手劄付中書省的,說是“門下侍郎韓維,嚐麵奏範百祿任刑部侍郎所為不正。輔臣奏劾臣僚,當形章疏,明論曲直,豈但口陳,意欲無跡,何異奸讒!可罷守本官,分司南京。”

太皇太後這是“欲加之罪,何謂無辭”。實際是因韓維不同意司馬光的做法,漸漸成了司馬光的對立麵,也就是太皇太後的對立麵。呂公著上疏說:“自來大臣造膝密陳,未嚐須具章疏。維素有人望,忽然峻責,罪狀未明,恐中外人情不安。”中書舍人曾肇上表說:“古者坐而論道,謂之三公,豈必具案牘為事!今陛下責維徒口奏而已,遂以為有無君之意,臣恐命下之日,人心眩惑,謂陛下以疑似之罪逐大臣。”高太皇太後是相當固執的,呂公著、曾肇的奏疏留中了,也就是收下後置之不理。

繼呂公著之後是呂大防為相,直到高太皇太後死。樞密院則以安濤為知樞密院事,範純仁仍是同知樞密院事。

此時朝中朋黨林立,有以程頣為首的洛黨,以蘇軾為首的蜀黨,以劉摯為首的朔黨,勾心鬥角,互相攻訐。這些“賢人們”都把國事拋在腦後,大打起派仗來了。而王安石所行的新法,仍在反複。

從宋神宗趙頊死由高太皇太後權同聽政,到元祐八年九月高太皇太後死哲宗親政,前期是厘革王安石新法,後期是朋黨之爭。至哲宗親政,李清臣首開紹述之議,至於章惇柄國,重行新法,元祐中人又紛紛被眨。章惇素恨司馬光和高太皇太後,在任宰相之後,曾要掘司馬光之墳,去高太皇太後之諡號。其間故事,不在此處敘述了。

*清畢沅撰<續資治通鑒>,嶽麓書社1992年版

第10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