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我們趙國要求不高,你們秦國隻需要割點土地就行了(第二更)(1 / 2)

和談,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用來結束戰爭的方式。

在整個春秋戰國時代,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戰爭,其最後的結局都以和談而告終。

即便是放眼整個世界,數千年以來所進行的數以萬計的戰爭之中,和談休戰也仍然是達到了其中的絕大多數。

通常來說,不經過和談而休戰的方式隻有一種,那就是其中一方被完全消滅。

和談的地點也是非常有講究的,選擇和談的地點,主動權並不掌握在劣勢方或者失敗方的手裏,而是有優勢方或者是勝利方來指定。

當然了,劣勢方和失敗方畢竟是不同的概念,優勢方和勝利方也同樣是不同的概念。

比如說在曆史上的那次長平之戰後,四十五萬趙軍全部覆滅的失敗方趙國就不得不接受了勝利方秦國的苛刻要求,讓趙孝成王本人灰溜溜的跑到了鹹陽,在秦王稷的麵前賠禮道歉,割地求饒。

如今來說,雖然在長平之戰中趙國已經是不折不扣的優勢方,但有時優勢方並不代表著勝利,所以趙丹也並不能夠將秦王稷招到邯鄲去聆聽自己的訓斥——雖然趙丹的確很想這麼做。

正是因為雙方此刻勝負未分,所以這一次和談的地點就被選在了作為雙方實際控製分界線的清河。

由於趙國在戰場上的優勢,所以和談的具體地點就是位於趙國一側的東邊,而不是位於秦國一側的西邊。

除此之外,參與和談的人等級通常也是很有講究的,像如今清河之會這種由兩國國君親自牽頭參與的和談,還是極為少見的高規格和談,足見雙方對此都極為重視。

既然此刻雙方都已經就位,那麼很顯然,和談就該開始了。

由於雙方此時此刻還仍舊處於戰爭狀態,所以指望像十九年前的澠池之會那樣,吃著火鍋唱著歌,聊著天打著屁就把盟約給定了,那顯然是根本不可能的。

作為目前的優勢方和東道主,趙國一方理所當然是要先開口的。

所以在得到了趙丹的眼神之後,虞信就站了起來,先是朝著秦王稷行了一禮,然後又朝著趙丹行了一禮,這才將頭轉向了麵前的秦國眾人,開始講話。

“自晉以來,秦晉兩國乃多年友邦,故有‘秦晉之好’一詞。趙承晉國之運,亦和秦國為多年之友邦。不意如今竟兵戎相見,實乃兩國之憾事也。”

虞信說到這裏刻意的頓了一下,觀察著在場眾人的反應。

在虞信對麵的秦國眾人之中,有人微微頷首,也有人嗤之以鼻,但秦國兩大首腦秦王稷和範睢都是麵無表情,看不出來他們心中的想法。

虞信繼續說了下去:“長平之戰,並非我趙國之願也,實乃秦國咄咄逼人,先取魏國河西,再奪韓國宜陽,今又欲圖上黨之地,令上黨生靈塗炭,實非天下之幸也。”

“吾王心懷仁善,不忍見上黨軍民陷水深火熱之中,故納上黨郡而入趙。何也?實乃為拯救上黨眾軍民也。然秦軍卻因此而興不義之師北上攻長平,令兩國間再燃戰火,實屬不智。”

虞信說到這裏,又轉頭看了趙丹一眼,然後道:“天幸吾王英明,眾軍用命,又有魏、楚、齊、韓諸國之助,故得此長平之大捷。”

“今秦軍受困於長平之地,北進不得,南撤亦是不可,實屬絕境也。秦軍之覆亡,不過吾王一念之間爾。若長平秦敗,則三晉聯軍破函穀入鹹陽,亦不過旦夕之間。”

“然吾王心懷仁善,念兩國多年邦交,不願令秦國生靈塗炭。故秦國隻需自上黨退兵,再割陶郡與魏,割河東郡與趙,還宜陽與韓,則秦趙之和可成矣。”

虞信這一番話,洋洋灑灑說了好幾分鍾才全部說。

才說完了這番話之後,虞信又朝著秦王稷和趙丹分別行了一禮,方才施施然回座。

在場的秦國君臣聽了虞信的這番話,臉色一個個頓時就都變得不太美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