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王齕和王陵因為之前那隻已經消失的趙國騎兵而感到憂心忡忡的時候,李牧已經率領著自己麾下的兩萬騎兵大軍正式進入關中盆地之中。
此刻在李牧的麵前是一座城池,這座城市並不如何的高大,青黑色的城牆經過了上百年的風吹雨打而顯得有些斑駁,看上去給人一種曆史的厚重感。
這座城池的名字,叫做櫟陽。
說起這座櫟陽城,那可是大有來頭。
秦獻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83年的時候,秦國遷都到了這座櫟陽城之中。
也正是在這座櫟陽城之中,秦獻公的兒子秦孝公啟用了一個名叫商鞅的人,開始了一場大名鼎鼎的名叫商鞅變法的運動,最終讓秦國從一個被魏國壓得抬不起頭來的弱雞國,一躍而成為戰國七雄之中的西天霸。
雖然說在變法之後不久商鞅就主持修建了鹹陽城,秦國的都城也在公元前350年從櫟陽遷都到鹹陽,但對於如今的秦國來說,櫟陽城仍舊是一個有著十分重要意義的城市。
從地理的位置來說,如果展開關中地圖的話就可以發現,櫟陽城正好位於如今的秦國首都鹹陽城與秦趙雙方戰場最前線王城兩者的正中間。
如果趙國騎兵能夠出其不意的占領這座城市的話,那麼鹹陽城和王城前線的聯係就被徹底的切斷了。
但是當李牧看見那緊閉的櫟陽城大門,以及城牆之上無處不在的秦軍士兵之時,他的心中就非常的清楚,想要千裏突襲一舉拿下櫟陽城的計劃已經是泡湯了。
這該死的長城烽火台啊。
就在這個時候,一名年紀大約在四十歲左右的趙國將軍策馬來到了李牧的身邊,對著李牧說道:“將軍,剛抓了幾個俘虜,根據審問出來的情報,這座溧陽城之中應當隻有五千守軍,是否要製作攻城器械,準備攻城?”
要知道此時此刻李牧麾下可是足足有兩萬人之多,這個數量雖然還沒有達到孫子兵法之中十則圍之的標準,但是事實上在實際的戰爭之中,這個數量比已經足夠了。
出現在李牧身邊的這名趙國將軍名字叫做許曆,曾經在十幾年前的閼與之戰中立下過大功。這十幾年下來因功累積晉升,如今也成為了趙國的將軍之一。
這一次許曆是作為李牧的副手,輔助李牧一起執行這一次對秦國關中的突襲任務。
雖然說李牧的年紀比許曆要輕了很多,但是許曆並沒有因此就有什麼意見,更沒有什麼倚老賣老的行為,一路上是盡職盡責的做好了副手的責任,讓人挑不出任何的毛病。
所以李牧對於這位比自己年長的副手,其實也是很敬重的。
這人和人之間其實就是那麼回事,你敬我幾次,我就敬你一丈。
但是敬重卻並不一定代表著認同。
所以李牧在猶豫了一會之後就輕輕的搖了搖頭,對著許曆說道:許曆將軍,這櫟陽城攻不得呀。”
看著麵前那明顯有些疑惑的許曆,李牧耐心的對著許曆解釋道:“許曆將軍,如今我們可是率領著兩萬騎兵,這些騎兵都是寶貝,遠遠非步兵可以相提並論,怎麼能夠讓他們憑空折損在這裏呢?”
“哈?”許曆的嘴巴張得有點大。
對於李牧的話,許曆顯然有些不太理解。
不過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畢竟在這個時代步兵才是公認的兵中之王,騎兵不過僅僅是一種輔助兵種罷了。
因此在許曆看來,李牧居然把騎兵看的比步兵還要重要,這簡直是一件非常讓人難以理解的事情。
李牧想了想,決定不在這個地方繼續糾纏下去,而是直接轉移了一個話題,道:“如果以將軍之見,若是我們直接在這裏擺開陣勢圍攻這座櫟陽城,那麼需要多少天能夠攻下來?”
許曆想了想,然後開口回答道:“最多不過半個月的時間,這座櫟陽城一定就會成為我軍囊中之物。”
許曆在說這句話的時候,信心滿滿。
李牧對著許曆笑了笑,說道:“將軍所言,的確不虛,但是吾要提醒將軍的是,如今我們可沒有半個月的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