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長途跋涉,趙丹終於率領著麾下的二十五萬大軍來到了睢陽城之下,和樂乘率領的十萬趙軍在此會合。
到了這時候,睢陽城之中的趙軍主力已經達到了整整三十五萬人之多。
三十五萬人這個數字咋一聽十分嚇人,但如果考慮到趙國敵人的情況來看的話,其實就並不算是那麼樂觀了。
秦軍已經在八天前攻下了函穀關,如今剛剛來到韓國新鄭,距離睢陽城隻有幾天的路程了。
而在另外一邊,魏國和楚國所組成的十五萬聯軍,以及韓國的十五萬主力部隊都已經抵達睢陽城下並紮下大營,和趙軍主力遙遙對峙。
如此一來的話,在睢陽城外暫時就形成了三十萬三國聯軍對三十五萬趙國部隊的情況。
對於這樣的一個機會,趙丹當然是不可能放過的,在簡單的休整了三天之後,已經從樂乘的手中接過了指揮權的廉頗立刻就率領著趙軍主力傾巢而出,對著麵前的三國聯軍部隊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意圖在秦國軍隊到來之前擊潰這三國聯軍,從而爭取到整個戰局的主動權。
但是很顯然,三國聯軍的主將們早就已經料到了這一刻,因此他們根本就沒有任何想要和趙軍對攻的企圖,反而從紮營的第一天開始就已經在自家的營地之外布下了各種各樣的防禦措施,就是擺出了一副要死守到底的態度。
如果三國聯軍真的敢出兵和趙軍正麵相抗的話,趙丹可以非常自信的說,有著廉頗和樂乘這樣的大將,又有這三十五萬南征北戰精銳無比的趙國主力,趙軍絕對是可以一戰把對麵的這三十萬土雞瓦狗聯軍們給全部料理掉。
隻可惜三國聯軍打定了主意要龜縮不出,在這樣的情況下趙軍也別無他法,隻能全線壓上猛攻三國聯軍的營地了。
無論是任何時代,防守總是比進攻要更加容易的,所以即便以趙軍的軍力之強,在猛攻了數日,付出了不小傷亡之後仍舊無法攻破三國聯軍的防線。
而在這個時候,另外一個不妙的消息傳來,秦國人距離睢陽城已經非常接近了。
為了不讓秦國人坐收漁翁之利,於是在廉頗的請求下趙丹做出了決定,暫時放棄對睢陽城外三國聯軍的進攻。
戰局由此進入了對峙形態。
又過了三天之後,十五萬秦軍終於在王齕的率領下浩浩蕩蕩的抵達了睢陽城外,和其他的三國聯軍成功會師。
至此睢陽戰場的態勢再度發生了變化,形成了四國聯軍四十五萬軍隊麵對趙國主力三十五萬人的局麵。
如此一來,四國聯軍在數量之上不但瞬間反超,而且整整超過了趙國十萬人之多。
在秦軍抵達之後,原本一直龜縮不出的聯軍終於開始變得活躍了,甚至都嚐試著派出一些小部隊,對趙軍的防線發起一些試探性的進攻,想要看看能否獲得什麼成果。
但是趙國主力部隊在過去這麼多年來打出來的戰鬥力自然不是吹的,四國聯軍幾次試探性的進攻通通都給趙國的士兵們毫不費力的打了回去。
如此再三之後,四國聯軍幹脆連這種小股進攻也不進行了,就這麼和趙軍對峙了起來,整個戰場陷入了有些詭異的平靜。
對於四國聯軍這邊來說,他們其實一點都不著急,因為根據事先的計劃,他們還在繼續等待著另外一支非常重要的聯軍部隊,也就是齊國匡梁所率領的十五萬齊軍前來會合。
一旦匡梁所率領的十五萬齊軍能夠及時趕到的話,那到時候五國聯軍加起來就擁有整整六十萬人,即便麵對著趙國三十五萬精銳主力也能夠擁有壓倒性的數量優勢。
但是趙國其實也並不著急,因為齊國人想要來到睢陽城,那可一點都不容易,畢竟龐煖已經率領著八萬趙軍趕到河間地了。
和睢陽城這邊清一色的主力部隊不同,龐煖率領的八萬趙軍絕大部分是各郡的郡兵和臨時征發的青壯,隻有一萬從邯鄲抽調的中央軍,說是雜牌部隊也不為過。
但不得不說,龐煖能夠被稱為名將,的確是有其道理的。即便是率領著這樣一支無論是戰鬥力還是數量都和齊軍頗有差距的部隊,龐煖仍舊成功的將齊國人給拖在了河間地。
整整半個月的時間,齊軍在匡梁的率領下對龐煖所把守的陽晉城發動了多次攻擊,但是完全沒有取得任何的突破,被死死的擋在了大野澤北部,無法南下哪怕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