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早飯,出門,準備去濟仁大學上課。
今可是要給他們講西洋史了。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教育。
才華這東西在這個年代對於文人來講真的很重要。各種學閥雖然不是沒有,但是很少見。至少,在濟仁大學是沒人敢號稱什麼學派祖師爺的,也沒有誰毫無理性就選擇加入。
人命都不值錢的年代,學閥還沒成長起來就會被槍炮教會做饒道理,作為學派掌門人更是會被列入黑名單,除非長袖善舞,各種勢力都不得罪。
但是這件事情想想就行了,團體之所以叫團體,就因為其中心思想一致。
而一旦內部聲音一致,很可能因某些事件變得偏激。因為大家想法都一樣,隻會覺得自己沒問題,而後盲目熱血。
青年學子可是搞事急先鋒,老師動不動就要因學生鬧事請喝茶,老師沒意見,問過師母沒?
這年代最多的,就是真才實學地做,腳踏實地地幹,做出了一番成績,自然會有誌同道合的朋友加進來,然後圈子越來越大。
上海太太客廳交際之外,是上海男人奮鬥的地。
沒有上海男饒奮鬥,上海太太不會成為太太,很可能隻是老媽媽。
方凱現在還沒有找另一半,以前剛回國的時候母親趙如慧還會幫忙張羅,現在麼...嗯,和父母在不遠遊一個道理,父母親不在,找個屁的對象啊。
母親趙如慧倒是以為方凱對人家顧君如有意思,多次和顧母一起聚會,就差定親了。
可惜,方凱一直拖著,一直在母親耳邊想先做一番事業。
本來父親方漢州是準備看戲的,直到方凱把姐姐方敏推出來當擋箭牌,姐姐不嫁他不娶。
結果換來母親開始張羅起姐姐的婚事,方敏受不了,就去父親耳邊吹風,果然女兒是父親的棉襖,棉襖要被脫掉了,誰能幹啊。
於是,三對一,方凱逃過一劫。
他清楚地知道父親的意思,無非想把自己女兒嫁給自己最得意也最知根知底的學生肖途。
方凱也樂見其成,畢竟傻子都能看出來他們倆的問題。
方凱是在1937年3月份回的國,肖途是七七事變之後因學生運動被抓才出的國。
方凱雖然不是濟仁大學的學生,但在方敏的逼迫下,方凱也跟著湊了個熱鬧。
為了自己的安全,專門找的亞輝通訊社發表了言語並不激烈的匿名愛國文章,畢竟能在親日派報社發表的東西,能有什麼反日言論,最多稍微偏向中方罷了。
因為這件事,姐姐方敏罵他是叛徒,未來的漢奸,父親倒是沒什麼,隻是稍微有點失望。
直到他把真實原因講出來,父親和姐姐才沒有生氣。
還在遊行時候打了個醬油。
在遊行過程中,他清楚地知道,雖然有人是因為愛國(尤其是學生),但更多的是因為生活,太慘了!戰火連的時代一般人家根本沒有抗風險能力,一有點事,家裏就差不多了,因此他們跟著遊行,不過不冒頭。
還有少部分,是無所事事跟著湊熱鬧。
極少數屬於投機分子,看哪個鬧得最凶然後舉報,領賞去唄!
這也是轟轟烈烈遊行團體能成的原因。
方凱也是因為在緊張時期很多教授和講師辭職,才有機會成為濟仁大學講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