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半年過去,蕭不凡已能下地行走;傷勢雖有所好轉,但距痊愈還有很長的道路。
他來到院落,古怪道:“大才,做這些幹什麼?”
孫大才一邊擺弄著手裏的木料,一邊嘿嘿怪笑:“紅苑閣的桃花兒最近抱怨梳妝台過於陳舊,老孫準備為她打一台新的。”
“對了,要有多餘的木料,再給少爺做一根拐杖。”
來到世俗界,二人自然不可能在外人麵前以‘道友’或‘尊主’相稱,否則定會引來異樣的目光,被看成‘傻子’。
他們略一商量,決定由蕭不凡扮作落魄的書生舉子,算是本色出演;孫大才則是管家一類的角色。
聽聞孫大才的話,蕭不凡一陣無語。
桃花兒是祁嶺鎮名噪一時的花魁,受到無數男子追捧。
此女感歎梳妝台破舊,分明是索要錢財賞賜,哪裏需要你親手打造一件!
對於孫大才這種‘不知真傻,還是裝傻’的行為,蕭不凡已經習以為常,除了心中腹誹依舊,再難有其他感覺。
“成了!”
一陣叮叮當當過後,孫大才眼眸一亮,炫耀道:“少爺,且看老孫的手藝!”
要說孫大才這手木匠活,真是不錯,顯然是有些功底,最起碼蕭不凡看著頗為順眼。
見少爺額首表示讚許,孫大才喜氣洋洋,當即要給‘桃花兒’送去;不過半個時辰,便灰溜溜地跑了回來,一臉垂頭喪氣。
問及緣由,他強笑道:“桃花兒身體不適,未曾出麵,隻委托嬤嬤將梳妝台收下。”
蕭不凡搖了搖頭,頓生‘恨鐵不成鋼’之感。
在柴米油鹽的平淡中,一年匆匆而過。
自祁嶺鎮的東北角,不知何處多出一間叫‘竹林居’的私塾,據說教書先生曾是享受朝廷‘貢米’的舉子,學究天人。
最重要的是,竹林居不收學資。
時下流傳著一句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無論是朝廷書院還是私塾,學資都很昂貴,不是普通三口之家可以承受。
能夠讀書識字之輩,大多是官宦之家,或者巨商大賈的子女;因此人們對於不收學資的私塾,很是信任不過。
起初,竹林居隻有四五個學童,都是鄰裏街坊家的孩子;隨著時間一長,名聲傳播開來,入塾讀書的孩子越來越多。
蕭不凡不得不將臨院租賃下來,重新規劃格局。
至於資財,交予孫大才便好。
對於低頭都會撿錢之人,此事如同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
時至今日,竹林居已有五六十名學童,從五六歲到十幾歲不等,每日搖頭晃腦咿咿呀呀,朗朗書聲傳得很遠。
慢慢地,私塾無需從外界獲取錢財,便能維持運作,令孫大才欣喜之餘,苦惱又增。
每日看著銀錢如流水般花銷,他心痛無比,仿佛身上的肉被一點點割掉。
好在鎮中有幾個善人每月定期捐助銀兩;若非如此,他早就勸蕭不凡將私塾關閉,或者適當收取一點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