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零章 亂世用重典(2 / 2)

他們越是有血性和骨氣,對朱由校來說就越是要懲罰他們。原因同樣很簡單,你跟我不是一路人,那麼你越出色,我反而越要弄掉你,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自從東林黨結黨營私的案子被處理後,朝堂上下還沒有安穩幾天,便再一次變得風風雨雨起來,而且比上一次更嚴重,有一種越來越激烈的感覺,充滿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陣勢。

不少中下層的官員,已經在開始想辦法了。

有門路的官員,第一時間選擇了外放,看樣子京城這幾年是安穩不了了,所以到外麵去做官必然是最好的選擇。

隻不過在這個時候想要外放有些難度,關係不是特別硬的都不行。

實在是沒有靠山、什麼門路都沒有的小官員,索性就直接辭官。身體不好、回家孝順父母等各種各樣的理由都有。

對於他們來說。官不做可以,但是命不能扔在這兒。上一次的案子殺了多少人了?

兵部和戶部的人,除了幾個侍郎和尚書還在審問,其他的全都一刀砍了。

那是多少人?

這些人全都要被抄了家,家人全部扔到遼東充軍。誰不害怕?

再加上工部那些人馬上也會被收拾掉,上午的時候錦衣衛出手抓了工部右侍郎,人家說工部尚書也是自身難保,工部上下也是人心惶惶,一時之間誰不害怕?

加上前些日子被抓的那些學子,現在也終於有了一個說法,所有被抓的學子有功名在身的全部開革,一起押赴遼東充軍,這簡直就是最嚴酷的手段了。

一時之間輿論紛紛,不少讀書人都躲到城外去了。

要知道京城聚集了這麼多讀書人,很多都是為了明年的科舉來的。現在一看,京城太危險了,咱們還是先閃閃吧。

朝廷如此做法,雖然讓一些人害怕,可是也同時激怒了一些人,這些人就是以李茂為首的官員。

他們認為朝廷這是倒行逆施,認為當今陛下如此心狠手辣,不是仁君之道。

這一句不是仁君之道,其實已經是很重的說法了。

因為在儒家裏麵,仁就是最高的奧義。不是仁君之道,那你就和這個仁沒有關係了。在這上麵還有一個更狠的,那就不是明君之道。

不是明君的是什麼?那就隻能是昏君了。

大喊一聲,不修德政、妄戮無辜,然後再大罵一聲昏君,一個忠臣的形象就這麼出來了。雖然事後可能會被打死,但是必然會名流青史。

大部分人覺得死不了,抱著法不責眾的心態選擇搏一搏。反正這些人越聚越多,一直在策劃午門跪諫,隻不過他們需要一個領頭羊。

於是乎這些人開始尋找合適的人當領頭羊。

孫慎行和高攀龍已經不在了,韓爌和趙南星是叛徒,徐光啟和黃克纘都靠不住,內閣的幾位大學生就剩下一個孫承宗了,所以開始有人去聯絡孫承宗。

除了把目光放在內閣之外,這些人還把目光掃到了其他的地方,想找到一個合適的人選。

很快他們又選定了一個目標,這個人就是新任的戶部侍郎左光鬥。

他們覺得左光鬥是東林黨的老臣,現在又做了戶部侍郎,正好讓他出頭。其實說白了,他們就是在逼左光鬥。

因為外界已經有了傳言,那就是左光鬥之所以能夠當上戶部侍郎,是因為他投靠了內閣次輔徐光啟。

而內閣次輔徐光啟和陳可道的關係自然很容易查得清,現在已經是朝野皆知了。

陳可道鬧出來的事情,很多人都覺得是徐光啟在給他撐腰。不少人都覺得陳可道就是這一次事情的導火線,正是因為他的存在才使事情變得現在這樣。

崔呈秀等人也在鼓吹陳可道的學說,所以眾人才去找左光鬥,就是要用外界的名聲把左光鬥壓住。如果左光鬥不聽話,那麼他的名聲也就臭大街了。

事實上左光鬥是東林黨之中少數的務實官員,就是不嘴炮能做事的那種。

消息很快就傳進了皇宮大內,朱由校也知道是怎麼回事,略微有些無奈。

原本朱由校是沒打算插手這件事情的,他想讓這些人到午門來鬧,到時候讓魏忠賢出手,同時讓內閣表態,也彰顯自己的態度。

可是現在看來卻不行了,他們在用外界的輿論來壓朝中的大臣。

原本朝中的大臣是不必表態的,裝縮頭烏龜就可以了,後麵的事情也牽扯不到他們身上來。等到事情過去之後,他們就還是他們。自己不去強迫他們,這也是君臣之義。

但現在朝中大臣被輿論逼迫了,誰知道會不會做出什麼讓自己不滿意的決定。到時候自己肯定要處罰他們,所以還是要杜絕這件事情。

朱由校要伸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