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皇帝必須在朝堂上有自己的臣子忠心於自己,至少不能讓所有臣子都抱團。
皇帝要把握好朝堂上的平衡。
朱由校現在就準備刷一波聲望了,收買一波人心,至少要讓一部分人成為自己堅定的支持者。
“昨日上午內閣次輔大學士徐光啟向朕進諫,可能是怕朕不聽,所以他沒有上題本,而是向朕麵陳的。至於說了什麼事情,徐愛卿,你當著所有臣子的麵再說一遍吧。”朱由校看著徐光啟笑著說道。
這就是在給徐光啟一個高光的時刻了,讓所有的臣子都知道,徐光啟是多麼一個正直無私、敢於直言進諫的忠臣。
到時候徐光啟的那幫門徒就會幫他宣傳,然後帶上自己這個陛下。
朱由校想的的沒錯,就是帶上自己,想讓他們直接去宣傳一個皇帝這難度比較大。
但是臣子就不一樣。他們全部都是臣子,所以他們會宣傳自己,出於自己自身利益的角度,他們會不遺餘力的宣傳。
所以作為一個皇帝,你要學會玩捆綁,學會蹭熱度。
最後達到什麼效果呢?
民間說這個官是忠臣、賢臣,那麼宮裏麵的那一位就是明君;不然的話他隻能是奸臣,宮裏那位也隻能是昏君。
隻有做到這個程度,皇帝的名聲才會好。
至於說辦報紙引導輿論,朱由校也想過,但是他覺得不會有什麼太大的用處。
首先,大明朝物流係統慢、運輸難,報紙的傳播就是一個問題,隻能在京師小範圍傳播。
即便報紙能夠傳播開來,這天下的讀書人掌握了話語權,報紙誰來編寫?
還不是他們這些臣子及其門徒?他們編寫的還不是他們自己說的話?
辦報紙反而更利於這些人傳播他們的想法。
如果派一群太監或者自己的心腹去弄這個報紙,那這個報紙在民間會是什麼風評?
到時候天下的人還會相信這個報紙上的內容嗎?
何況基層的百姓都是不識字的,報紙甚至要當地的讀書人讀給他們聽。到時候你覺得這些讀書人他們會怎麼讀?
朱由校覺得要是自己的話,每一次報紙來的時候,自己都會拿著最新的報紙召開一場演講會議,指責報紙上哪裏寫的不對,宣傳一下自己的思想,還怕沒有東西講?
這樣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提高了自己的名聲,至於報紙上想說的東西關自己屁事?
隻不過,所有問題終究繞不過一個問題,那就是人的問題。
如果自己不能夠把人的問題解決好,想任何的招數都沒有什麼用,因為那不是問題的核心。
在朱由校胡思亂想的時候,徐光啟已經站出來把自己的想法再次說了一遍。
“京城在編練新軍,遼東也在花錢,各地天災頻繁,朝廷正是用錢的時候。國用不足,朝廷各個地方銀錢都緊缺,故臣提議,請陛下暫停宮裏的營建。”
這一次徐光啟目的更加明確,條理更加清晰,說的非常好。
朱由校看著徐光啟,顯然知道他回去又做了準備,估計這是準備上一個題本了。
不過這樣也好,免得自己再說其他的了。
所有臣子都不敢置信地看著徐光啟,誰也沒想到徐光啟居然敢說這個話。
讓陛下停下宮裏麵的營建,把錢拿出來用在國庫或者用在其他關鍵的地方,這對臣子他們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情。
因為國家有錢用了,用的是陛下的私房錢。
在臣子們看來,陛下哪來的私房錢?天下都是陛下的,所以陛下的錢也必然是天下的。
從道理上,這說得通,但事實上呢?
這天下是皇帝的嗎?
說是,也是;說不是,也不是。
這個事情很多人都想過,但是這個建議卻不是誰都敢提的。因為皇帝對這個套路非常非常的反感,誰敢提出來都會被皇帝嗬斥,甚至會懲處。
所有人自然都明白這一點,大家再看向徐光啟的目光就不一樣了。
雖然不至於改變他們對徐光啟的印象,但是不少中立的臣子對徐光啟的好感卻增加了。
甚至不少在以前對徐光啟抱有敵意的臣子,此時開始態度也有所轉變。
這其實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關於徐愛卿的意見,朕昨日回去想了一夜,今日想問問諸位愛卿的意見。”朱由校看著臣子們問道:“愛卿們有什麼想法盡可以暢所欲言,朕皆聽之。”
其實這事朱由校現在就可以自己做主,但是他不能麼這麼做,他要把這件事情做大讓更多的臣子們參與進來。
等到事情做成了,他們就全部都是這件事情的參與者,全部都有功勞。到時候他們就會很主動的把這件事情宣揚出去,甚至都不用朱由校操什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