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臣子們在幾位內閣大學士的帶領下,全部都跪了下來,準備聽這一份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三皇治世,五帝分輪,堯舜正位,禹湯安民。帝者,以牧養生民為社稷。自太祖成就大業,定鼎中原,奉天承運,是為天子;傳十五帝,享國祚二百餘載。”
“今傳之於朕,幼年繼位,如履薄冰,恐有負先帝之托,當體上天好生之德,循加萬物,君明則臣舉,朝野同心也。”
“今內閣大學士徐光啟,上體朕心,下懷藜庶,諫言於朕。唐太宗曾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縱觀古之帝王,賢良者,無一不知人納諫,朕欲效仿之。”
“宮中營建,皆停之;所餘之物料,盡數交於工部,用於各地興修水利,助百姓增產豐收。今朕詔告大明天下百姓,自今日始,凡大明百姓有居無定所者,朕絕不興建新宮。”
“此言天地可鑒,眾臣督之,欽此。”
聽了朱由校的聖旨,所有人都被震的說不出話來了。
原本大家以為陛下隻會同意徐光啟的建議,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行為了。
沒想到陛下直接來了一個更狠的,昭告天下,凡大明百姓有無居所者,陛下就不營建新宮。
這樣的話一出來之後,瞬間就有人意識到不妥了,其中就有徐光啟。
徐光啟連忙說道:“陛下,朝中雖然國用緊張,但一旦朝中用度寬裕,陛下的宮殿必然是要新建的。陛下的宮殿是大明的威望所在,此舉不妥,臣請陛下收回成命。”
徐光啟開口之後,其他人也全都開口了,大聲的說道:“請陛下收回成命。”
看了一眼徐光啟,朱由校不知道他這句話是從真心說出來的,還是有其他的考慮。
但是這都已經不重要了,徐光啟這句話說的實在是太好了,無論是時機和分寸拿捏的都非常棒。
朱由校直接站起了身子,麵帶嚴肅的說道:“朕少年登基,有賴朝堂之上各位忠正之臣輔佐。然朝廷積弊叢生,國用不足,百姓苦不堪言,邊關將士亡命於外,朝中臣子殫精於內,朕怎麼忍心以建造自己的新宮?”
“朕意已決,爾等奉詔而行,勿複再言。”
說完這句話之後,朱由校也沒有坐回去,靜靜的站在那裏,麵無表情的看著所有的臣子。
見他們還不接旨,朱由校大聲的說道:“難道你們想抗旨不成?”
所有人聽了這句話之後,還是不知道怎麼回答。
不過內閣的幾位大學士卻開口了,“臣等遵旨。”
有了內閣的幾位大學士帶頭之後,其他的人也知道怎麼做了,於是連忙躬身說道:“臣等遵旨。”
聽到他們這麼說之後,朱由校滿意的點了點頭,重新坐回了自己的龍椅,溫和的笑道:“這道聖旨昭告天下,傳諸於天下各個衙門,讓天下各衙門宣揚於百姓。朕要讓天下的百姓都知道,朕是愛護他們的。”
“臣等遵旨。”所有人再一次答道。
這件事情必然是要昭告天下的,讓所有人都知道,相信臣子們也會不遺餘力,因為這一次是他們一起做出來的。
因為前麵的事情,朝堂上剩下的這些官員在士林和民間的風評也不怎麼好,這一次也是他們自己想要刷聲望的時候。
有了這次這麼好的機會,他們自然不會放過。
“如果沒有什麼其他的事情,那就退朝吧。”朱由校笑著站起來身子,向後麵走了出去。
聽著身後傳來的叩拜之聲,朱由校覺得似乎比之前幾次退朝時的叩拜聲音都大了不少,於是他的腳步也更輕快了。
事實上朱由校大概也能夠明白,那就是朝堂上這些臣子對自己這個陛下的印象有所改觀了。
前一段時間,朝堂上的氣氛實在是太緊張了,搞得很多臣子都不知道該去如何做事情了。他們甚至也不敢開口再說什麼,生怕自己這個皇帝會牽連到他們。
長此以往的話,就會形成一種風氣,那就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從而會把朝堂上的風氣倒向另外一個極端。這是朱由校絕對不會允許的。
回到了乾清宮之後,朱由校並沒有過多的停留,而是去了坤寧宮去見張皇後。
朱由校要把這件事情和張皇後說一下,因為接下來會有人吹捧張皇後,自己要讓她做好準備。
當然這件事情也不是主要的,而是一個順帶的事情。
這一次的事情之後,朝堂上的局勢算是安穩了下來,大臣們可以用心做事了,自己暫時也不需要在朝堂上搞什麼事情了。
朱由校這一次過去坤寧宮,主要是想準備開始自己的下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