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四章 開天辟地第一皇帝(2 / 3)

“馮先生提出了幾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想法,雖然還有一些不完善,但是已讓學生驚為天人。學生就想著來請教一下閣老。”張餘笑著說道。

“哦?還有這樣的事情?那你和我說說。”韓爌做出了一副感興趣的樣子。

“馮先生認為當摒棄宋儒,轉而學習漢唐之儒。在先生看來,宋儒腐朽莫落,遠不如漢唐之儒來的勇猛精進,前宋落到那樣的下場,與他們的儒法有很大的關係。反觀漢唐,勇猛精進,才是我大明應該學習的榜樣。”

“當然了,先生也提出了去蕪存菁、尋找符合我大明的學術思想。畢竟我大明太祖皇帝驅除胡虜光複中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古今得皇位最正者,非我太祖皇帝莫屬。”

“既然太祖皇帝做出了這樣的事情,那我大明自然應當開萬世之法。”

聽著張餘的話,韓爌的身子猛地一震。

他讀了一輩子的書,也做了大半輩子的官,什麼話裏的潛台詞他聽不出來?

何況張餘這已經不是在隱喻,而是明著對自己說馮從吾和張餘他們達成了合作,想要推崇一種新的學說。

這種學說從最開始就是要學漢唐之儒,摒棄宋儒。說白了就是挖了理學的根,該幹嘛幹嘛去。

這可比荀子換孟子狠多了,因為一旦摒棄了宋儒,朱熹的四書便徹底被掃進了垃圾堆裏麵。

至於張餘後麵的話,韓爌也真明白了。那就是以漢唐之儒的說法,重新樹立一個學術思想。至於這個學術思想是什麼,雖然張餘還沒說,但是韓爌也能夠猜到一點。

“哦,是這樣嗎?”韓爌看著張餘,笑著說道:“老夫倒是感興趣了。”

“既然閣老感興趣,那學生就和閣老說一說。”張餘連忙笑著說道:“比如馮先生認為,我們就應該學習漢唐之儒實事求是的做法,摒棄一些表麵上的虛無之風,無論是做官還是讀書,都要從務實的角度出發。”

“同時先生受陛下的啟發,將自己的務實學說與陛下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相結合,認為天下人應該從務實的角度去讀書做官,踏踏實實的做事,唯功績論,摒棄誇誇其談。對官員的要求隻有一個,那就是要做出成績。”

聽到張餘的這句話,韓爌就已經明白了,其他的都是假的,迎著陛下才是真的。

這個,韓爌倒是不奇怪,儒家學派一直都是這麼幹的;不這麼幹的,全部都是小眾的學派,好多其實都已經消亡了。

而這麼幹,最有名、成績最大的就是董仲舒。

到現在為止還在說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韓爌卻覺得不是這樣的。

當時的儒家真的比黃老師學更先進嗎?

也不是這麼回事。

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個時候,漢武帝一心一意的想要打匈奴,而儒家恰巧支持了他這個想法。

無論是“高舉十世之仇,尤可複也”的公羊學派,還是高舉著大統一思想的其他入門學派,全都迎合了漢武帝當時的思想和政策。

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得到了漢武帝的重用,從而一舉成為了天下學門之最。

到了韓爌這個層次,他們對這種東西領悟的就更深了。儒門的壯大從來靠的都不是講什麼仁義禮;如果依靠的是這些,那為什麼孔子和孟子誰都沒有成事?

孔孟周遊列國,他們的思想有沒有得到認同?

反而是荀子的思想,教出了一堆大家,從頭到尾都被人所用。即便是到了大明朝,大明律依然如此,貫徹的還是法家的思想。

荀子的學說之所以沒能夠興盛和傳承下來,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天命論不為皇帝所喜。

現在張餘雖然打著的是興漢唐之族的旗號,但幹的卻是以前前輩們就幹過的事情。

韓爌直接捋著胡子就笑了。

因為他知道單單張餘說的這一條,就足以得到陛下的支持。

把太祖皇帝吹捧一番,然後再拿出一個興漢唐之儒的提法。除此之外,再順著陛下的務實,以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提法,向外擴散出去。

這必然會得到陛下的支持,因為這就是陛下自己說的話呀。

同時有了這個論點之後,很多事情就可以往外推了。比如重整官場風氣,重塑務實的學風。

在務實學派的領導之下,可以推行考成法,同時也可以在軍隊裏推行唯軍功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