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一章 皇權至高無上(2 / 2)

“《遠西奇器圖》一書共分三卷。第一卷論重心、比重等各種力學原理,其中因“其術能以力運大,故名曰重,又謂之力藝,大旨謂地生物有數、有度、有重,數為算法,度為測量,重則即此力藝之學。皆相資而成,故先論重之本體,以明立法之所以然。“

“第二卷論述杠杆、滑車、輪軸、斜麵等各色力學器械;”

“第三卷繪有五十四幅機械樣圖並附有解,其中起重十一圖(由下向上運送重物)、引重四圖(平麵牽引重物)、轉重二圖(利用轤轆原理提取重物)、解木四圖(將巨木截斷)、解石一圖(將巨石截斷)、轉錐一圖(舂米機)、水日晷一圖(水力計時企三)、代耕一圖(耕田用機械)、水銃四圖(救火用高壓水槍),另外還有取水九圖、轉磨十五圖。”

“這些機械以農業用具居多,皆裨益民生,並且製作精巧。臣觀看之後,頗有裨益,便將王徵請到了京城。”

“這次他去參加科舉,也是想著為朝廷效力。如果此次科舉不中,那麼臣也想著向陛下舉薦王徵,這樣的人才不應該埋沒在鄉野之間。隻是臣沒想到陛下居然先見到他了。”

聽了這話之後,朱由校點零頭道:“他這些東西都是從哪裏學來的?”

“回陛下,臣也曾經問過王徵。萬曆四十六年四月,金尼閣、鄧玉函等二十二位耶穌會士來大明,帶來七千餘部書,其中有部分書籍記載這些知識。”

聽到這話之後,朱由校點零頭。

“事實上,王徵譯繪的《遠西奇器圖》正是源於此次帶來的三部書。”

“這三部書是:當時歐洲最新出版的荷蘭數學家、工程學家斯蒂芬(1548--1630)的著作《數學通論》(1608);”

“德國礦冶學家喬治.鮑爾(1494--1555)的劃時代巨著《礦冶全書》(1556);”

“意大利工程技術家拉梅理所著《論各種工藝機械》。”

聽到徐光啟的話,朱由校道:“有個事情想讓你去辦。”

“陛下但無妨。”徐光啟連忙道。

“其實也很簡單。朕想多收集一些這些書,然後讓人翻譯成大明文。這件事情可以交給你來做。”朱由校想了想道。

聽了這話之後,徐光啟頓時大喜。

其實很早之前,徐光啟就希望陛下能夠接受自己的這些想法,甚至是自己所信奉的主教。在他看來,那是一個理想國。

現在陛下終於有了這樣的想法,雖然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但是也足夠讓徐光啟高興了。

於是徐光啟連忙站起身子道:“陛下放心,臣馬上就辦。”

“你想怎麼辦?”朱由校看著徐光啟,直接道。

“臣馬上寫信給各地的那些傳教士,讓他們全都到京城來,把他們所攜帶的書籍全都帶過來。這些人懂大明話,會寫大明文,甚至他們手中已經有翻譯好的書本了。”

徐光啟語氣之中帶著興奮的道:“隻要陛下讓他們傳教,他們肯定會欣然前來。”

事實上,在現在的京城,主教徒也不少。這個結果要歸功於利瑪竇,他曾經無數次的想在這片土地上傳教,也曾經磕磕碰碰,道路也一直不順,不過後來進入北京城之後,境遇就改變了很多。

按照當時慣例,西方傳教士死後本應移葬澳門,但在內閣首輔葉向高等饒斡旋下,萬曆皇帝破例準許利瑪竇葬於北京西郊的藤公柵欄,使其成為首位葬於北京的西方傳教士。

利瑪竇初到北京時,住在專門接待外國使臣的賓館中,隨後獲準在城內擇民房長住,並可以進行傳教活動。

利瑪竇選中了宣武門內的一塊土地,他在這裏修建了一座教堂,這就是著名的南堂——北京地區現存最古老的主教堂。

這些事情朱由校的心裏麵都很清楚,但是他卻不準備接受主教的教義。

宗教神權與帝王之間的權力,本身就是發生衝突的。

朱由校不想要一個宗教國家,更不希望宗教參與到政治中來。

在華夏這片土地上,宗教權力從來沒有登過頂,一直都是皇權的下。

朱由校不想讓外國人參與進來,所以他不會接受他們的教義,也不認為主教的教義能救得了大明。

不過看徐光啟的樣子顯然是準備傳教的,這自然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