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由校的身後,跟著的是魏朝。
兩人一起向前走,步履輕鬆、腳步輕快,一副閑逛的模樣,看得人有些羨慕。
其實,在這四年裏,朱由校根本就什麼事情都沒做,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整理朝堂、調整官員,同時也在引導思想。
在其他的方麵,朱由校根本就沒有什麼太大的動作,這使得朝廷安穩了四年。
雖然各地天災**不斷,但是因為朱由校給力,反而沒有鬧出什麼亂子來。
經過四年的發展,大明頗有一些太平盛世的感覺,這讓朱由校的威望上漲了不少。
不過,對此朱由校也不甚滿意。到了今時今日,有些事情可以正式開始做了
天啟八年,這個曆史上從來都沒有出現的年份,自然要做點不一樣的事情。
“到後麵去看看吧。”朱由校一邊溜達,一邊對身邊的魏朝說道。
兩人轉了一個彎,沿著皇家書院的路向後麵走了過去。
這條筆直的紅磚路,說起來當初還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因為在道路的兩旁有不少塑像,這是跟旁邊的青磚路學的。
青磚路那裏供奉的都是一些先賢,被人稱為先賢路。
而這條紅磚路上,旁邊的雕像全都是大明的名臣,被人稱為名臣路。
名臣路一出來,自然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先賢路沒什麼好說的,這裏是皇家書院,供奉先賢自然是應有之義。
而名臣這種東西,那自然是不一樣的。現在入了名臣路,想到將來皇家書院傳承下去,這個人的塑像就永遠在這裏展示給後來的讀書人看。
家裏有親戚或者長輩在這裏被展示,士子自然心裏麵有榮耀,在朝中做官或者讀書人,自然也想呆在這個位置上,讓後人好好地瞻仰一下自個兒。
朱由校沒有搞一刀切,在各地的皇家書院當中,同樣也有這樣的名臣路。隻不過塑像塑的不是京城的名臣,而是他們本地的名臣。
這些地方名臣由各地方報上來之後,朝廷核查之後批準,然後會在各地的皇家書院當中建造,為本地的讀書人塑造一個榜樣。
除了塑像之外,在塑像旁邊還有一個碑文,上麵記述了他們的為臣過程。
走在這條路上,所有人都肅然起敬。
無論是在這個時代還是在後世,華夏人對這種東西看得都非常重,這應該算得上是一種傳承,隻不過在後世演變成了博物館等地方。
比較有名的就是太祖的紀念館。人們進去之後,自然肅然起敬。
朱由校兩人沿著這條路一直往前走,穿過名臣路之後,轉了一個彎,便來到了後麵的一個院子。
院子門口的牌子上寫著:
齊賢館。
齊賢館是朱由校三年前建立的一個地方,在這三年當中,也是出了很多東西。
如果說百工院是大明的科研機構,那麼齊賢館就是大明的思想科研機構。
這三年,在齊賢館出了不少好東西,可以作為大明思想指導的東西,比如四民論、法理論,再比如現在十分流行的天功論。
這也是朱由校必須要改變的。
如果要弘揚科學知識,那麼現在所存在的天人感應的學說就成了這條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天人感應學說賦予了皇家無比的威嚴,同時也限製了自然科學的發展。想要弘揚自然科學,自然要跳出這個藩籬。
所以朱由校要與天人感應做切割,跳出了天人感應之後,為自己尋找到一條帝王合法的路線。這個自然就是天命論。
與之前朱由校弘揚的東西一樣,隻不過之前吵吵鬧鬧,這一次正式被冊封為國策了。
朱家之所以能夠做皇帝,那是因為朱家對這個天下有功。上天酬勞老朱家的功勞,所以才會讓老朱家做皇帝。而大臣們的功勞,由老朱家來封賞,這叫代天行賞。
與天人感應做出了切割之後,齊賢館就大力地弘揚自然科學,這兩年這些東西傳出去不少,給大明帶來了不少的衝擊,算得上是思想界的變革。
畢竟金尼閣帶來的七千本書,加上朱由校收來的一些東西,可以彌補大明很多的不足。
比如地球是圓的,比如各種各樣的數學、物理、化學知識。
這個改革可以說是生根發芽,隨著朱由校的鼓勵和推廣開始大放異彩。尤其是在皇家書院當中,更是讓很多人癡迷。
畢竟這學問是要弘揚的。朱由校之前開過一個理學院,效果卻並不明顯。不過沒關係,誘之以利也就是了。
朱由校當時就下了聖旨,凡是理學院畢業的學生,直接賜進士出身,還能封官。
雖然又有人不信,但是實打實的吸引了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