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往事如煙(1 / 2)

“現在雖然我已是風燭殘年之人,但是當年我也曾經年輕過。一個經曆過現代社會的年輕人,瞬間成為一個最惡劣環境下的乞丐,然後走頭無路沒有貴人賞識不得不參加農民軍過上顛沛流離刀口舔血的生活。為了擁有足夠的威望也為了避免可能的風險和麻煩,從十五歲初中畢業後來到這個世界那年開始,十數年時間內,我都從來沒有跟女人真正意義上的接觸過。因此自從桂林之戰擊敗清軍,後來奪取整個江南,半壁下初步穩定下來之後,已經適應了這個時代還擁有前所未有權力的我終究再也無法忍受過去的生活了。。。”

“那時候我才能真正體會很多架空不屑乃至貶低的那些造反者真正的可貴之處。闖王在北京的軍紀好歹還能得到個別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事後平反辯護,我可沒有下麵那些古代出身、自幼就受傳統文化熏陶、也從來沒有受過現代娛樂文化熏染之人的能力。我過上了荒淫的生活,當然:我依舊記得江北的敵人沒有被消滅。我要感謝那些內部乃至外部的各種對手們始終提醒著我:太平子或者盛世時代的唐明皇所能擁有的生活並不屬於開國皇帝,特別還是一個擁有遠大理想的穿越者皇帝。。。”

“我微服私訪,勵精圖治;但並非如架空中的那些主角們一樣總是英明正確的,至少在路線和大政方針方麵總是正確的。我也曾經犯過不少錯誤。這些錯誤讓我最終明白諸葛亮寫下出師表中‘益州疲敝’‘危機存亡之秋’時的心情。”

“很多人一直以為我中華至少在古代是個很富裕的國家。人口眾多、擁有其他地區沒有的肥沃水稻土,還有勤勞且易治的民眾。。。然而這僅僅局限於中世紀及以前,或者:歐美俄大麵積的森林還沒有被開墾成上百億畝耕地外加數不清的草場的時候。世界範圍內來看,位居東方的中華何嚐不是那“疲敝”的益州?近代曆史上整個中國在全麵戰爭時期最多也不過維持六百多萬現役武裝,還是別列強夥食標準,一三頓飯都無法保證的貧民化輕步兵軍隊,輕型瘦馬不過人數二三十分之一。數億人口的國家隻比南北戰爭時期三千萬人口的美國剩餘農業資源多那樣一點。在這種情況下,我要讓中華於西方已經開化的十七世紀屹立於世界,防止各種意外,我不得不在這個雖然似乎比近代中國的人均農業壓力好一些,但冰河時期也好不了多少的情況下締造一個能夠堪當重任的全新社會,革除傳統社會中的一切弊端。為了打造那個不斷增值中的全新社會,我不得不讓此時全下應新城以外大部分地方的普通民眾過的並不比曆史上的康熙朝好多少。。。”

聽到這些話,楊覺得有些自謙了:“我看保定府乃至沿線這一帶雖然不富裕,但比對某些中描述的舊時還是要好上不少的。至少:我沒有見到過成規模的逃荒者,也沒有見過骨瘦如柴的難民,比起八九十年代的群演稍差一些罷了。衛生也不像是傳中的舊時。。。”

新朝聖皇並沒有直接回答楊的疑問,而是繼續道:“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的平易近人並沒有換取多數地方民眾的擁護。反而為了改造這個社會,我不得不以兩千年來沒有帝王敢於得罪的那些群體為敵。因為我微服私訪的幻想,至少一個我深愛的女人還有無數肯為我付出生命代價的女人及男人們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從那以後我就明白:對什麼樣的民眾才能以近代領袖自居,對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的場合下,就要讓人們了解君主論中畏威而不懷得的道理。。。”

“也就是,到了應新城,你就可以如同某些影視中的帝王一樣隨便帶幾個人出宮了?”此時楊對那所謂的應新城更是多了幾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