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惜賢吃了信鴿,斷了書信往來之路,教秦昭世心裏七下八下的,一麵朝心國中大事,另一麵惦記著奉師命下山四處曆練的人兒。
秦昭世有了法子,立時便坐不住,將一卷較之前去信長了不書的書信,綁在另一隻瘦弱幾許的鴿子身上。
先前懷疑是肥胖的鴿子,應當是偷哪家的吃去了,這才不回櫟陽,見下換上一隻瘦些的,應當會勤勞些許。
準備回報一二的洛惜賢,已是回報有一,將那陸塵勸去了秦國。
再次收到了秦昭世的信簡,數月未食烤鴿子,卻見得這鴿子瘦弱的樣子,實在無二兩肉,還不夠喝口水的功夫。
在道一二七國事之時,秦昭世又在信簡關心她近來如何,暗喜的同時還以為當有所回應,這一回的鴿子,當作是善事罷。
又想起信簡中似有提到,信鴿不知所蹤一事,洛惜賢不自在了一瞬,又那份心虛扔掉,大大方方的回信,將鴿子的去處明。
收到回信的秦昭世,此時方才明白並非是不理他,而是因為信鴿早已入了祭了五髒輪回,早已回不了櫟陽。
為了確保每回去信,都能得到相應的回複,故爾秦昭世決定將去信的信鴿,每回都多上一隻,環肥燕瘦,任君抉擇。
第一回見兩隻信鴿的,洛惜賢吃驚不已,在玄應離、冷帥同樣驚愕的目光下,十分坦然的收下信簡,放走了瘦弱的那隻,留下肥美的一隻。
既然有人樂意寵著,何樂而不為之也。
莫要浪費他人心意,亦是一種美好的德性也。
心安理得的受了對方的好意,洛惜賢領著弟兩人,還有一位老人,又食用了一頓肥美的午食,心滿意足的前往秦國櫟陽。
這便是洛惜賢的另一番心意,不止陸清塵,便是陸清塵祖父亦一道帶去了秦國,甚至還有兩位年少有為的少年,一並帶過去。
數位年紀相仿的少年、少女,相聚秦國櫟陽,過上了別樣的人生。
在秦國建立功名,又後娶得如花美眷,功成而身退也。
世人眼中好壞難定的秦王昭世、及惜賢王後,世人眼中夫婦雙雙離世,便是秦濟民等人都不曾有緣得見一麵,倒是世間偶有不平事,會得一雙人不留名姓的相助。
後來年歲愈長,兩人將大好的河山看了個遍,可擇一地久居也。
洛惜賢在青山居不過數日,卻是時常惦記,秦昭世亦對青山有著一份向往,二人遂定下在青山長居,至於兒孫,皆有其歸宿,無須再操心也。
青山自山頂而下,兩位老者徐徐步入逶迤的山中,須發皆白的秦昭世,攙扶著同樣發白如雪的洛惜賢,穩穩當當的踩著腳下每一寸的土地。
回顧著一生。
望著白霧籠罩經年不散的青山,秦昭世以為他身側的人,便如這一眼不知全貌的青山,撥開一層雲霧,仍有另外一層在背後。
唯願窮其一生去盡數參透也。
途徑一棵古老的鬆樹旁,洛惜賢回望身側攙扶著她的男子,身姿挺拔,勢如勁鬆。脊背挺立了一生,時至如今,鬢發皤然亦如是。
唯願窮其一生去信賴依靠也。
兩顆發白頭顱,相依相望。
君如青山,我如鬆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