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楊修的策論還是很厲害的,不但有憑有據,而且均田令不可長久也是曆史必然的結果。
而且楊修還提出了一個假設,那就是讓豪強去兼並土地然後交稅給朝廷,如果百姓造反,豪強自行鎮壓,豪強和朝廷將成為利益共同體。
這個政治設想其實是很有操作性的,西方的騎士時代、日本的戰國時代都是楊修提出設想的現實成果。
但這個設想有兩個最大的問題。
第一是朝廷到底是世家豪強的朝廷,還是下百姓的朝廷?或者,朝廷到底應不應該護衛黔首百姓的利益?
第二是豪強真的會遵守約定,對朝廷繳稅並且效忠朝廷,維護這個下嗎?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在漫長的古代,答案都是明確的。
那就是朝廷的確不是下百姓的朝廷,而是皇族和世家的朝廷,再往後,也是皇族和士大夫的朝廷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和樞密使文彥博討論變法,宋神宗表示變法雖然對士大夫不便,但對百姓並無不便,而文彥博直接懟道“與士大夫治下,非與百姓治下也!”
這還是曆朝曆代中百姓生活的較為富裕的宋朝。
而這樣的觀念,在西方也是一樣的,被譽為人權燈塔的燈塔國,其《獨立宣言》中的Peple一詞,也絕對不是指人民,而是公民,準確的,是有足夠土地或者財產的白人成年男性,這個財產的數量在獨立宣言時期是60英鎊,相當0克白銀。這個概念和東方的鄉紳有異曲同工之妙。
總而言之,在紅色思想出現前,窮人都不能算人,是一種長的像人的牲口罷了。
因此,頂級世家子楊修可以理所當然的認為不應該為了窮苦百姓犧牲豪強的利益。
而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就更簡單了,看看後世歐洲那一片散沙般的地圖就知道這樣的結果就是群雄割據,下大亂,騎士社會和中央集權大一統就是對矛盾的東西。
要是在西方,馬強還真的沒辦法反駁這兩個問題,因為西方此時就沒有過成功的農民起義,更沒人覺得需要維護那些連公民都算不上的窮人,而且這樣的觀念,馬強穿越的那個年代依舊廣泛存在西方世界。
而東方則不同,劉漢的建立是在大澤鄉之上的,兩漢的無數文人用他們的筆記錄了秦末官逼民反的畫麵,而無論是孔子的苛政猛於虎還是孟子的民貴君輕,都告訴了統治者以民為本。
而對大一統的觀念也是一樣,在秦漢之後,大一統就是大義,如果一個政權沒有大一統的心,那麼必然會被人唾罵。
最典型的就是開局就風波亭的南宋。
而西方則不同,西方的羅馬雖然統一了地中海沿岸地區,但並未在文化上做好大一統的基礎,或者西方然就是反大一統的。
因為西方的文字是語音文字,語音文字的特點是易學,隻要你會話,學習就很容易,但問題就難在話了,中國有十裏不同音的法,其實西方也是如此,當語音不同後,西方的文字就會跟著改變,這就讓書同文無法實現,最終自然導致分裂。
而東方華夏的文字是表意文字,無論各地方言有多大的不同,都能實現書同文,實現文化的統一,最終實現大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