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就算是在學界,也會有各種不同的聲音。
祖天師曾說過:道大、天大、地大、生大。四大之中,何者最大乎?道最大也。域中有四大,而生處一。四大之中,所以令生處一者。生,道之別體也。
“生”之所以與大道、與天地並列而居,因為它就是道的呈現方式。
至於什麼是道?就已經說過太多次了。
對於一個道門弟子,查文斌的眼中,生命的意義便在於這短短一生中,你從這個世界獲得了什麼,又為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
至於歸宿,那不過是所有人的終點罷了,可死亡真的是終點嘛?
躺進盒子,就像他小時候躺進棺材裏一樣。世界從此與之隔離,棺材裏麵代表著死亡,你無法知曉棺材外麵發生的一切,同樣,棺材外麵的人也無法知曉裏麵的人發生了什麼。久而久之,你就會被這個世界遺忘,就像從沒有來過這裏一般,這也是大多數的人一生。
而對於還有一些人來說,棺材不過是個盛放自己皮囊的載具罷了。無論他身在何方,又處在何地,這世間總在流傳著他的點滴。
這便是:有些人還活著,可是他早已經死了;有些人早就已經死了,可是他卻依舊還活著。
當生命的存在突破了肉體的限製後,也就無所謂死亡了。
那麼生命可以突破肉體的限製嘛?答案是很顯然的,諸如樓言這樣的人物也會有走向肉體消亡的時刻。
那如果把“生命”這個詞彙,換成“道”呢?
又有一個答案呼之欲出了!道從來就沒有消失過,自從宇宙誕生之初開始便存在了。
所以得道之人認為自己是永生的,生命或許有盡頭,但道沒有盡頭。
這一層的真諦,就是道!
“道”之真性、真德正是體現在“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虛無恬淡,乃合天德”。“道”的這一德性被非常精當地概括為“無為”二字。
無為不是無作為,那是混吃等死,是躺屍。無為的確切意思是追求心性清靜狀態下的心滿意足,人生才能獲得恒常的滿足。
比如無欲、不爭、處下、居後、退讓、外身、慈柔、儉束、謙遜和清靜等一係列主張,其實都在強調一個主題:精神世界的滿足要比物質世界的滿足重要的多。
道家最為痛心的事情是世人多以為身外之物的財貨名利是愈多愈好,而且不知足、不知止,甚而明知有害卻還要行之。
為什麼望樓中要人去掉那些有束縛自己的雜念,要不拘泥於過去,不沉淪與現在,甚至坦然來麵對未來。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告訴他們:唯道可以長存。
任何一個宗教能夠流傳千年,長盛不衰,並不是因為它的神靈真的庇佑了多少信徒,而是它的本質思想能否給人帶來關於人生意義的思考。
唯有如此認知,則人之幸,道之幸。
這就是格子的意義,一個格子改變不了什麼。對於不想去理解的人來說,它就個是格子,諸如胖子。他進去後,除了覺得悶的慌外,什麼也沒體會到。不多久後,便就嘟囔著要出來喘氣。對於他來說,格子就是格子,承載不了那麼多開天辟地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