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如葉秋,他體會到的,便是死亡。一個殺手,也是最接近死亡的人,但是他卻從未有如此近距離的體會過死亡,閉上眼睛的那一刻。他忽然發現,這是一個自己喜歡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裏,他可以簡單到不用費工夫去尋找逃避的地點。
但似乎,這又是個沒有任何意義的選擇。死亡讓他和這個世界徹底隔絕,但葉秋希望與這個世界隔絕嗎?不是,否則的話,他早就選擇了離開。
諸如風起雲,躺進去的時候,她所體會的是自己還有一堆沒有完成的責任和義務。
當人生陷入到選擇的困難時,一個最簡單的辦法便是排除。
友情,愛情,親情,事業,權力,地位等等。把一樣樣的刪除,到最後隻剩下那唯一一個不能刪除的選項,也便就是最正確的選擇。對於一個成年人,尤其是擁有很多東西的成年人,那麼他的世界一定是複雜的。
風起雲不可能做到像查文斌那般堅持對“道”的追求,她的未來注定是要為別人而活的。
再諸如大山,很簡單,他隻關心他的文斌哥將來過的好不好,至於自己,他從來沒有想過太多。他的未來,在於查文斌,查文斌就是他所信仰的那個神。如果說這些人都是查文斌的信徒,毫無疑問,他就是最虔誠的那一位。
其實,到此,一個非常明確的畫麵已經出現了。
將這個隊伍比作是一個宗教的話,查文斌就是這個宗教裏唯一的神靈。
而他們都是信奉這個神靈的信徒,但每個信徒從這個神那得到的東西又是不一樣的。
神從來不是由自己創造的,神是由它堅定的追隨者所創造的。所以,一個神的存在,並不是他活了多少年,而是他對世人的影響會流傳多少年。
活了三千年所一手創立的規則,或許真的敵不過三十年悟出的道。因為規則終有一天會被打破,而真理卻將永世流傳。
這是樓言一直明白的,也是查文斌才剛剛明白的。
可樓言沒有這麼做,他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君權神授。
他不願意自己成為那種被世人所膜拜的對象,成為一個泥塑被放置在廟宇裏被人供奉。他認為,通過控製社會權力的製定者,一樣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規則。但問題是:這種信仰是發自內心的虔誠,還是出自利益的交換?
樓言的三魂中,為何隻有人魂真正的實現了成道之旅?正是因為他嚐盡了這人世間的百態,才明白依靠武力和利益製定的規則,其實是換不來對自己的忠臣的。
信仰,一定是發自於內心的虔誠,從而讓自己心甘情願的致力於那套規則之下。
臨行前,老和尚說,你為何不去創造屬於自己的規則呢?
躺在這格子裏,他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