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摩羅古街(1 / 2)

對於李承的“自作主張”,老爺子有些不開心,年紀大了就喜歡將孩子捆在身邊,連他這位弟子都是如此。不過好在有饒棼幫忙勸說,李承最終還是搬離別墅。

吳佩俞的“婚房”,位於萬惠家園,沿著書市側麵的巷子往西三百米即到。這是一座十八層的小高層,房間位於十五樓,視線很好,站在陽台上能遠眺海灣。

三室兩廳的格局,房子簡單裝修過,主臥的房門是鎖的,聽朋濟明說過,偶爾他小姨子吳佩俞會來住住。李承挑選可以看海的房間作為臥室,另一個房間簡單收拾,作為書房和收藏品陳列室。

自此,他開始港大、饒老家、住處,三點一線的生活。

每天早晨六點鍾起床,鍛煉、早餐與溫習老爺子布置的功課;八點半去港大,他選擇的是徐懋教授的《中國通史》,還有拉夫恩教授的《歐陸美術史》,沒有課程的時候,要麼去逛逛書市,要麼待在圖書館;下午五點鍾,準時趕往西半山饒老那裏晚餐,老爺子會考較他一天的功課並安排學習。

日子過得無比的充裕和安寧!

連荷裏活道、摩羅街、樂古道那邊去逛逛的心思都沒了,如果不是拉夫特來電話。

拉夫特的機票是十一月十四日,自己該去摩羅街一帶看看有沒有店鋪出租,另外,來港十多天,也該和趙帆聯絡,不知道他抵港沒有。

老爺子講究座而議,起而行。

李承拿起電話給趙帆撥過去,兩人聊了幾句後,他放下電話搖搖頭。

趙帆前幾天已經抵港,這會又回到羊城,他那親戚押著這批貨過關時出了點小問題,回去處理呢。自己給他打電話時,正陪一位海關工作人員吃飯。

這批貨,總重一噸多,沒錯,他在電話中,用的是“噸”這一計量單位,也是沒誰了!

他在電話中還說,零雜品太多,他的那位親屬啥也不懂,用麻袋裝的,隻能以噸核計。

這批貨過幾天就能抵達港島,將會安置在海潤集團的倉庫中,自己和拉夫特還要抽空去精選一遍。

這次隨同拉夫特抵港的,還有兩名員工,已經在紐瓦克那邊培訓一個月,這兩位將擔綱新店的管理運營。正因為培訓員工,拉夫特晚來近半個月。

今天不去聽課了,換套衣服,李承匆匆出門,在小區門口招手的士,直奔摩羅街。

摩羅街最早地名叫剃頭角,開埠之初,這一帶是荒野,有“鬼剃頭”傳說。

後來英倫占據港島九龍之後,這一帶成為印度士兵的軍營,也就是現在的摩羅下街位置。名稱“Lascar Row”中的“Lascar”即印度士兵的統稱,而“摩羅”一詞,更是專指用頭巾纏發,信奉錫克教的印度人。

為安撫遠離鄉土的印度士兵,港府出售一塊附近的地皮供這些士兵建一座印度廟。因此,不少水手和士兵在這裏售賣在此聚集擺賣貨品,久而久之就成為“摩羅街”,有點類似於歐美“中國城”的意思。

至於摩羅上街的地皮,最早是屬於當時的港島地主譚亞財的私產。

1860年代,羊城四邑地區因爭奪地方資源爆發嚴重土客衝突,死傷枕藉。譚亞財原籍四邑地區,為支持新會鄉裏打撃客家人,憑著港府的關係,暗中招募一百多名印度士兵,配備新式洋槍,乘船到新會增援,結果被客家人打敗,傷亡過半。

這些士兵中,有留居香港的家眷因頓失家庭經濟支柱,要求賠償安置,政府於是向譚亞財追究。譚亞財被迫認罪賠償損失,並在摩羅街以南位置建設“摩羅上街”作為安置,自此原摩羅街便改稱為“摩羅下街”。

當然,現在的摩羅街不再有印度人,甚至連印度元素都很難找到。

的士司機將他放在樂古道的入口,剩下的路,隻能走過去。這一帶全是古董藝術品商店,兩邊延伸出來的攤位,將街道占滿,行人隻能側身交錯而過。

勿論是賈鄭亭還是羅根,都不止一次的逛過樂古道、摩羅街一帶,可本人卻是失憶後的“第一次”光臨,眼前的貨品之雜、品類之全,讓李承大為震驚。

這裏的東西不僅“年代”久遠,而且樣樣齊全:從四五千年前早期人類用的“鍋碗瓢盆”,到曆代各式古物;從陶器、瓷器、玉器、青銅器、銀器、漆器到古幣、石雕、家具、屏風、字畫、古籍,甚至老式的鍾表、電風扇、留聲機,隻要是“上了年紀”的,應有盡有。

當然,這些東西中大多數在他看來,隻是工藝品——贗品!

沿著街道,一家家看過去,他還是有些小瞧香江的古董店老板。

擺出來的物件,基本上無差錯。秉持著贗品要高價,等著捉魚,真品的要價也不低,比歐美市場上祖國古董要貴上三成還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