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讀者135xxxx估計是您手機號給我留言,說韓式茶道發展一直未曾衰敗且自有發展,並舉例韓式茶道學院,大學中設有茶道課程諸如此類。感謝你的關注和參與!
我想說的是年代,韓式茶道的重新發展歸功於鄭允文大師,此人為陸羽茶經研究會的會長、茶人聯合會理事長。1997年,經他倡議並發起韓式茶道複興運動,又有金泳三金大中兩屆總統支持,韓式茶道最終走入大學,並創辦茶道大學院,隨即掀起風潮。
但這是在本故事發生年代(1996年)之後的事情,且有個不爭的事實——韓式茶道在年輕群體中並不受歡迎。
並非與您辯駁,隻做探討,您可以視之為妄言,再次感謝您的關注!
………………
“你打算成立陶瓷工藝研究中心?我們的資曆,是不是還淺了些?”李承拋出的話題,讓西蒙有些興趣,但依舊有很大疑惑。
就在剛才,李承拋出他所整理的解決紅葉陶瓷管理混亂的方案。
他並沒有著手於現有狀況,而是給這些閑的淡疼的技術員們重新設立目標——成立陶瓷工藝研究中心,鼓勵開發和研究新的釉色和製瓷工藝,以此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當一種新的、更高級的釉料出現,一種層次感更鮮明、更科學的製瓷工藝出現,雙方的技術員工,還會糾結於所謂的原有釉料配方保密性?
李承搖搖頭,“即便資曆淺,我們也要邁出這一步。”
“隻有陶瓷生產有精確的製作標準,製作技藝才不會失傳。不同技術之間的交流能夠帶來製作水平的提高,閉門造車隻會帶來固步自封。”
“歐美從三十年代,就使用光譜顯微鏡分析釉色,而亞洲呢?你歐麥韓瓷現在依舊在使用經驗來調製釉料吧?歐美陶瓷工坊,在八十年代末就引入電腦數據庫進行瓷土的元素分析,亞洲呢?現在依舊使用所謂的瓷土配方進行混合。”
“這兩者的效果,能一樣嗎?”
李承豎起一根手指,晃動兩下,“就我所知,德國梅森瓷器,就我們常規意義上的白瓷,他們的數據庫中,就有一千兩百多種釉色搭配方案,每一種都會產生不同的視覺觀感。而我們呢?有十種配色嗎?”
這條信息其實是不準確的,它來自於羅根的記憶,是2010年梅森瓷器對外披露的信息,但不妨礙李承拿出來,“震懾”一下西蒙。
“西蒙,我們算是新一代製瓷工匠,在接受傳統尊重傳統的同時,還需要放棄部分傳統所帶來的狹隘。隻有這樣,亞洲瓷器才有可能重塑輝煌,才有希望。”
亞洲瓷器,之所以在近百年時間內,被歐美瓷器遠遠甩開,根子就在於他們固守傳統,沒有引進新的工業化和科技性的技術,更沒有開放的心態去學習並融合別人的長處,以促進自己的進步。李承對此深有感觸,所以說出來時,頗有感染力。
這一觀點,他已經和馬文濤商量過,馬文濤對此持讚成態度。這次他去國內,招聘製瓷師傅,也有著為成立研究中心儲備人才的打算。
西蒙張張嘴,但什麼也沒有說出來。
威爾斯的提議,遠出乎他的預計。原本他以為李承會和自己聊技術開放,孰料對方竟然拋出這麼一枚“炸彈”?讓他所有的應對,全部落空。
聽起來,很有道理。
西蒙的性情謹慎,即便李承說得“痛心疾首”,可他依然沒有開口答應。這件事聽起來很熱血,但不容易實施,他得為康津金氏的投資負責。
“我琢磨琢磨……”他自己也覺得這種態度有些敷衍,忙補充道,“我會慎重考慮你的建議。”
李承點點頭,心底稍稍有點失望——高利人的保守和謹慎,讓人無語。
“我去看看耀東。”李承起身告辭。西蒙不傻,相信他會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即便西蒙金對此持懷疑態度,李承自己準備回夏延成立這樣一家機構,專門引入新技術、新設備,對傳統的陶瓷工藝進行改進與創新。
這項工作再不開展,亞洲陶瓷工藝,將被歐美越甩越遠。——進入新世紀後,多種新型材料的發現,讓製瓷工藝更富有變化。
吃傳統的老本,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譚耀東已經被李承“收編”,現任職紅葉陶瓷的技術總監,算是紅葉窯口的第三把手。李承在熟料間見到他時,他雙手滿是泥漿,正在指揮工人用木拍子扇泥漿——這是傳統的熟泥手法。
“威爾斯,你來啦。”譚耀東對他笑著擺擺手。
李承朝他點點頭,伸手在泥坯上按按,觸覺有點類似於發酵後的麵團,這團泥已經差不多了,可以上泥料機擠壓空氣並製成泥棒。
“骨料配方現在是多少?有沒有精確數字?”李承拍拍手問道。
紅葉陶瓷開窯點火時,李承來住過半個月,很清楚筱山的粘土狀況——多為火山灰土,含矽量偏低,也就是說,泥料偏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