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茶道三千(1 / 2)

利休流的茶道,現在已經是東瀛茶道的中心。

其茶道精髓的繼承者,是利休子孫中的三千家。三千家指的是表千家、裏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官休庵)。

今天,吉左衛門家的敏子小姐在台上表演的茶道,屬於官休庵流派。

再簡單講述一下千利休流派的傳承吧,免得大家看得糊塗。

千利休自裁後,繼承他龐大財富的是兒子,後世岌岌無名;得到他茶道傳承的,則是女婿少庵,呃,也就是所謂的豐臣秀吉看上的千利休女兒的丈夫。

由此可見,授人與漁的重要性。

千利休自裁,對利休流茶道的影響非常大,不少弟子開始改變茶道之風,開始迎奉麵向將軍、大名的茶道,最出名的,莫過於遠州流、石州流等流派,講究繁瑣、華貴。

雖然它們也是千利休弟子所創,但事實上這些流派並沒有繼承到千利休茶道“和、敬、清、寂”的真正內涵。

真正堅持千利休茶道思想的,依然是女婿少庵,可惜少庵被打壓得很厲害,並沒有複興,少庵之子宗旦接手流派,依然如此。

轉機出現在宗旦的兒子身上。

宗旦有四子,他將利休留下的“不審庵”交給第三子江岑宗左繼承;他在家宅中又建造了幾間新茶室,與第四子仙叟宗室一起移居其中,這幾間茶室即“今日庵”、“又隱庵”和“寒雲亭”,後來被仙叟宗室繼承。

為了區別同一家宅中的兩個家庭,遂以“表”、“裏”稱之。

這也就是“表千家”和“裏千家”的由來。

宗旦的次子一翁宗守早年離家,在外謀生,成為武者小路附近的漆器匠人的義子,修行漆器工藝,晚年將家業轉讓給中村宗哲,恢複本姓,並在武者小路建造了茶室“官休庵”,開創了“武者小路千家”。

由千宗旦三個兒子創建的這三個分支,世稱“三千家”,傳承至今。

可以理解為,千利休的茶道傳承,真正發揚光大的是他女婿這一脈,與“千家”本家,沒有一毛錢關係!

千利休茶道一分為三,在隨後的發展中,各有不同。

先說表千家。

表千家“不審庵”的庵號取自禪語“不審花開今日春”,利休初建於大德寺山門前的宅邸,為四畳(疊,計算榻榻米的量詞,麵積162平方米)半大小,專門用來點茶品茶。

利休自裁後,建於聚樂第近旁的宅邸被人摧毀,身為繼承人的少庵亦受到牽連,曾一度蟄居。其後少庵回到京都,在本法寺附近的土地上重建千家宅邸。

宗旦繼承之後,在1633年前後建造了一畳半大小的新不審庵,其子宗左繼承後,又將之改造為三畳台目大小的茶室。

江戶中期,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茶道人口也隨之大為增長。

表千家第六代覺覺齋以下,將以武士階層為主要受眾的茶道,麵向具備經濟實力的工商業者進行普及。也就是說,表千家,是最快商業化的一個千家流派。

這一變化催生出了新的指導方法和組織,以及新的茶風。這一時期被稱為“茶道中興”。

所謂新的組織,指的就是“家元(家主)製度”。

身為家元的千家掌門向親傳弟子傳授茶道,並收取學費;親傳弟子再向自己的弟子傳授茶道,收取學費後,將學費的一部分上繳家元。如此一層一層向下發展,形成以家元為中心的金字塔式係統。

是不是很像傳銷?沒錯,就是茶道傳銷!

新的指導方法指的就是“七事式”。

七事式是一種茶道的遊藝,五人一組,同時進行稽古(即修習)。這是由表千家第七代如心齋,與其胞弟裏千家第八代又玄齋等人共同創造的。

這種遊藝,與今天的“團隊拓展培訓”,異曲同工。

而新的茶風,簡單來講就是在傳統茶道中注入了自由豁達的風氣。

從這一時期開始,表千家對千利休的茶道哲學進行調整與改進,開始注重““和、敬””而輕“清、寂”。表千家茶道不再拘泥於利休和宗旦時期喜好的窄小茶室,對茶室進行改建、擴張,茶道具也逐漸花哨起來。

發展至今日,表千家流派的“工具繁多、禮節繁複、用品奢華、講究極致”這一特點,已經越來越遠離千利休茶道思想。

當然,他們是不承認的。

再說說裏千家。

裏千家“今日庵”是宗旦將不審庵傳給江岑宗左後,作為隱居之所建造的茶室。

相傳在開席之日,赴席的清嚴和尚(安土桃山到江戶前期的臨濟宗禪僧)誤了時辰,在茶室牆上留下“懈怠比丘不期明日”的句子。

宗旦有感此意,遂將茶室命名為今日庵。

在十代傳人之前,裏千家一直依附表千家存在,接受“家元製度”,變化出現在裏千家第十一代玄玄齋(1810-1877)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