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大大驚喜(1 / 2)

挑刺的才是買家,何酋廣懂這句話。

勤伯給出的報價時三百八十萬夕元,分類報價。

李承的核算方式不同,他在有價值的單件物品後麵打上星號,其他的諸如家電類的產品後,則基本上當成廢品,核算後給出的價格在兩百五十萬夕元,然後隨意加上十萬,算是他的報價。

兩者相差,一百二十萬劍元。

“威爾斯,雖然我很想和你交易,可你的報價……”何酋廣搖搖頭,眼前這位認識不久的同齡人,絕對是個精明角色。

“你全套和式家電,報價六十萬,你覺得合理麼?”李承微笑著反駁。

“那是我上大學之前花費一百多萬購置的!”何酋廣想要堅持。

“四年前的家電,凱文,那已經是老古董!”李承攤攤手,“打一折,二手家電商鋪都未必願意接手的!”

“還有那些廚房餐具、灶具……”李承手指在名冊上敲敲,“它不是景德鎮瓷器,也不是英倫皇家瓷器,隻是彎彎島上的一家小窯廠燒製。”

“可是,你給出的價格是十萬,你覺得小芳窯的民製瓷器,二手貨,能賣出這麼高價格麼?”李承這話聽起來有些道理,事實還真不是這樣。

小芳窯最近幾年在江城很火,雖然稱不上高檔,但中檔還是能占據的,何酋廣家中,瓷碟盞碗盆壺杯勺,非常完整,又沒怎麼用,還是有些市場價值的。

李承隻是欺負何酋廣不懂行而已。

“那是我托付埃裏克叔叔,花費三十多萬在彎彎定製的好不好?”何酋廣不樂意了。

“既然這麼喜歡,為什麼不帶到北羨?”李承笑著反問。

額,何酋廣再度啞然——小芳窯在北羨基本沒名氣。

“無論你怎麼說,你的價格,我是不會同意的。”何酋廣辯不過,但他知道什麼叫做“死守底線”,對李承攤攤手,示意你改變不了我。

“那好吧,也許,我們先看看實物再來談價格更合適。”李承聳聳肩提議。

首先巡查的就是客廳,李承先看了看那幅中堂畫,題跋與落款合一,筆力勁道。

“大好河山,凋敝蒼茫;恨之憂之,茫然無方;欣聞盛舉,聊獻陋裳。得聞濟公(晏濟元,書畫家)義賣,家徒四壁,唯有畫紙一張,附驥盛事!黃秋園己卯年戊辰月辛巳作”。

題跋已經將這幅畫創作經過寫得清清楚楚。

這場義賣是由晏濟元先生發起的,而畫作被江城何家人購買,一直保留至今。

這幅畫作,是何酋廣家中所有藏品中最有價值的。

此時俠州大覺子先生的畫作,水墨山水每平尺在兩到三萬夕元,金碧山水較為少見,價格要貴一些,大約三萬到五萬夕元每平尺。

這幅金碧山水,再加上感人肺腑的題跋,算得上大覺子先生金碧山水中的早期精品,尺幅約有十二平尺,六十萬夕元的價格,還是有人爭搶的。

旁邊華世奎所書寫的對聯,也沒有任何問題,市價在六到八萬夕元。

當然,這些價格都是李承的心理評估價,最終與何酋廣談總價格時,他是要打對折的——並非李承貪心,行規如此。

何酋廣家中一共四百多件物品,李承不可能做到一一上手。他的眼睛巡視一圈,很多看起來就是日常生活用品,被他直接忽視,有些已經明確標明“身份”的物品,在簡單核實真偽後,也被他放過,最終目光落在最有可能出現漏判的多寶閣上。

沒錯,他在找漏判,而多寶閣上的物件,給他印象最深刻。

李承猜測,勤伯估計找人看過家中物品,而且不止一位,否則難以解釋一位老管家能懂得這麼多?要知道何酋廣家中物品,涵蓋瓷、畫、書、家具、西方藝術平、家電等三四十個門類。李承自詡廣博,也不可能盡知的,更勿論一位管家了。

多寶閣上,陳列著八件廣彩瓷,清中後期的東西,算是名冊中第二值錢的套件。

絲國陶瓷文化源遠流長,一向追求風雅、素淨,設計精巧、含蓄,重在意境,但在明末之後出現一股濁流,攪渾一池春水,那就是廣彩瓷。

廣彩瓷源於明代廣三彩。

所謂廣三彩,是在燒成的陶瓷素胎上進行彩繪,然後再低溫燒烤而成的釉上彩瓷器。彩繪用色以黃、綠、紫等三色為主,不用或少用紅色,稱為“三彩”,又因黃、綠、紫三色色調淡雅素淨,又稱“素三彩”。

廣三彩因為低溫燒製,容易脫釉脫色,在當時主要做外銷所用,並不被瓷器行主流所接受,也從未受朝廷重視。

改變,出現在康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