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緙絲織物(1 / 2)

“緙絲?”

李承點頭。

“村頭天後廟那個墟市?”

李承再點頭。

馬老將漁網一放,拍拍手,“走,回家看看!”

腳步挺輕快,還順手摘下氈帽,扇扇風。

這次,李承看到馬老全貌,頭頂一根毛發沒有,隻有兩鬢各有兩簇斑白,很有點黑老版陳小二的味道,精神矍鑠的很。

楚老背著手,晃晃悠悠另一側街角過來,笑眯眯問,“老馬,今天魚獲怎樣?”

李承翻翻白眼,這位老爺子來的時間卡得真準啊。

“你回來了?最近不忙?”馬老腳步稍稍放慢,朝他笑著點頭招呼,又對他招招手,“這位李小哥,剛才在天後廟墟市入手了一件好東西,來看看。”

“哦?就村頭天後廟?”楚老難以置信的看看李承。

馬老點點頭,挺感慨,“最近一段時間,鬼畜在那裏擺攤賣舊貨。我前幾天還去看過一次,沒發現什麼好東西,李小哥好運氣。”

馬老的話讓李承慶幸不已,忽然想起那位眼鏡男說的“他今天第一次出來擺攤”,當時還不以為意,看來還真是……自己運氣不錯。

馬老的兒媳婦早已經端出來幾張小矮腳凳,吳偉幫忙抱出一張這疊桌,放在小店門口。

馬老去店內洗手,楚老胳膊肘碰碰李承,“什麼好東西,拿出來看看?”

玩古董的,就聽不得“好東西”三個字。

李承將挎包拿過來,取出那隻紅木盒子,又將紅木盒子打開。楚老探頭朝盒子裏麵看了眼,有些失望,隻是他嘴中還是念叨一句,“鯊魚皮眼鏡盒?那裏麵勢必是老玳瑁眼鏡。”

“老玳瑁眼鏡,也算……好東西吧。”他原本是想用升調表示譏諷,估計是又想到和李承不算熟,忙又換成平調。

聽起來怪怪的。

玳瑁眼鏡雖然不錯,可在俠州市場並不少見——南方重商,海上絲綢之路從未斷絕,來自歐羅巴的稀奇古怪物品,基本上都要走雲州、泉州過,能少得了玳瑁眼鏡?

故此,楚老還真看不上這件東西。

李承嘿嘿一笑,繼續手中的動作。

將鯊魚皮鏡盒打開,一副三折玳瑁眼鏡抽出來,又將它身上的“眼鏡布”揭開,將眼鏡放在木盒中,又將“眼鏡布”攤開放在木盒上方。

“咦?織錦?不對,是緙絲!”楚老剛準備‘違心的誇獎’一句這件三折玳瑁眼鏡,就見到李承變戲法的弄出一塊織物,最開始,還以為是絲綢呢,再細看,緙絲。

楚老不由自主的低頭細看。

緙絲和絲綢、織錦等,同屬於絲織品,可它們的織就工藝差別很大。

傳統的絲綢,在織法上采用“通經通緯”,再輔助絲線構成精美的圖案,而緙絲采用的卻采用“通經斷緯”,局部回緯的方式織製。

因而在緙絲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的交界處,會呈現一些互不相連的斷痕,就像用刀鏤刻過一樣,古人形容其“承空視之,如雕鏤之象”,故稱緙絲。

普通織物在表現花紋時,受技術限製,一般都織成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的規整紋樣,走的是大紋飾、大色塊。

而緙絲卻因為斷緯和回緯,能自由變換色彩,對小局部的著色非常細膩到位,因而擅長表現細致精微的色彩過渡和轉折,有層次豐富和靈活多變的裝飾效果。

因而特別適宜摹製書畫作品,它所表現的物象生動逼真,與繪畫有異曲同工之妙。

眼前這幅尺寸不大的緙絲織物,就是一幅《仙山樓閣圖》。

“仙山樓閣”,是絲國傳統畫作中廣泛被用到的題材,隻要具備“山”“雲”“樓閣”“仙人”,表現風格較為縹緲,即可稱為“仙山樓閣圖”。

絲國繪畫史上,類似的畫作比較多,像南宋畫家趙伯駒,明代畫家仇英、盛茂燁,清代畫家王時敏等,都創作過《仙山樓閣圖》。

楚老原本是低頭查看,後因為木盒上不平,他直接上手將緙絲織物攤開,再後來直接撚起兩端邊角,將其懸掛起來,邊看邊慢慢舉高,迎著光線,一點點的查看。

緙絲表麵挺髒的,除了灰塵積垢,還有一處油漬,但這些似乎並不影響楚老欣賞,邊看邊嘖嘖稱歎。

楚老的手法,就是“承空視之,如雕鏤之象”。

李承也趁機再細看一遍——剛才購買時擔心引起攤主疑心,沒敢看得太仔細。

緙絲織物中的仙山樓閣,沐浴在光線之中,在素色底子的映襯下,加上微風輕拂,飄飄蕩蕩的,有著一股子讓人飄飄欲仙的怪異視覺感官。

“乾隆蘇工,不錯,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