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十全十美(1 / 2)

秀一街墟市,真有好東西的。

盡管身後的跟屁蟲陰魂不散,到早晨八點半,墟市即將散去時,李承三人手中已經拎滿了包裝袋,收獲八件各色古董古玩。

最後一件是一幅畫,絹本,水墨淡設色,縱一百四十二公分,橫五十六公分,是宋末元初顏輝顏秋月的《江渡圖》。

顏輝在國內書畫圈乃至收藏圈,並不算特別有名,但在和國名氣甚大,屬於和國人崇拜的“法常(宋末元初畫師)”一脈。

這就是中日審美觀點的差異。

和國人的審美中,“物哀”是非常重要的藝術標準,而法常、顏輝一派的畫風,普遍“寂寥與淒涼”,深合和國人的藝術審美。

與之不同的是,這種藝術感覺,在國內畫壇不占據主流,所以連帶著法常、顏輝等人,在絲國的藝術史中,隻有“畫師”這樣的稱謂,連“大師”都沒有被評上。

舉個特別典型的例子,法常!

法常僧法常,蜀人,號牧溪,喜畫龍虎、猿鶴、禽鳥、山水、樹石、人物……

當時的文人畫領域,對牧溪的評價很低。

比如元人湯垕著《畫鑒》說:“近世牧溪僧法常作墨竹,粗惡無古法。”

又比如明朱謀垔在《畫史會要》中說:“法常號牧溪,畫龍虎、猿鶴、蘆雁、山水、人物皆隨筆點墨而成,意思簡當,不費妝飾,但粗惡無古法,誠非雅玩。”

“粗惡無古法”,這是很貶斥的一句評價。

但是,法常在和國的待遇呢?

當時和國幕府將收藏的絲國畫,按照上、中、下三等歸類,牧溪的畫被歸為上上品。

以至於法常的主要作品,基本都收藏在和國:《觀音、猿、鶴》三聯幅、《龍、虎》對幅、《蜆子和尚圖》、《瀟湘八景圖》、《漁村夕照圖》、《遠浦歸帆圖》、《平沙落雁圖》等等,都是和國國寶一級文物。

扯這麼多就是想說……又撿漏啦!

現如今九十年代中期,法常還沒翻身,更勿論顏輝,所以,這幅《渡江圖》最雖然是宋末元初古畫,攤主也不敢要太高價位,最後成交價三萬五千元華幣。

妥妥的白菜!

至此,上班的人潮徹底上來,天光墟解散,李承合計入手九件藏品。

明成化蓮花紋青花梅瓶一尊;

明濮澄淺浮雕梅花筆筒一方;

十九世紀末聖國LIP厲溥琺琅彩鬧鍾一座;

唐飛鳥紋鏤雕香囊球一枚;

黎雄才金碧山水鏡片一幅;

清代紫檀卷草紋茶台一方;

清阮元《石畫記》光緒十二年刊啟秀山房叢書一套四卷;

清東溪款(趙鬆亭清同治光緒間宜興紫砂陶刻高手)紫砂刻詩文茶壺一方;

宋末元初顏輝《渡江圖》一幅。

九件物品,一共花費李承兩萬羨元現金及五萬華幣,很爽啊。

三跟屁蟲還剩倆,另一個中途離開,還真有耐心,李承也懶得理會,從吳偉手中接過兩件包裹,準備回酒店。

歸途中,李承還特意留心第二個攤位,那件張瑞圖的書法小集,他還是挺喜歡。可能與這件藏品無緣吧,攤主已經離開。

“這位老板稍等……”,三人踏出秀一街,後麵的跟屁蟲突然快步上來,招手喊道。

吳偉將手中的物品交給周典,橫著跨出一步,擋住這兩人的去路,“有什麼事?”

李承沒理會這倆人的喊聲,示意周典去開車後備箱,把東西裝起來。

“老板別誤會,我們老大想請你吃早茶!有買賣談!大買賣!”剛才喊話的人,隔著吳偉,對李承這邊招手。

對這種社會毒瘤,李承深惡痛絕,雖然沒有能力製惡,可從惡的事情他還是不會做的。

李承已經坐進車內,周典將物品裝好後,他上前摣開手臂,攔住那兩人。

見吳偉發動車子,李承要走,那兩人有些惱怒,想要推開周典,紋絲不動,其中一位長發的瞪著周典,“再說一遍,讓開!你讓不讓?”

要不是因為想要和那位老板談生意,他倆早已經想要掏刀子捅人了。這會那位老板要離開,倆人開始露出窮凶惡極的表情。

“阿典,放那位過來吧。”吳偉得李承指示,放下車窗對周典喊道。

落下車窗,李承終於看清跟自己一早晨的兩位麵貌。

兩人年歲都不大,二十出頭。說話的那位短發,眯眯眼,從相貌上看不出惡容,帶著市井商販的狡猾笑容;另一位則是流行的伊麵發,短袖T恤被捋上肩膀,露出兩條瘦瘦的胳膊,右胳膊的虎頭紋身一看就是貼紙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