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雲州收尾(1 / 2)

九十年代雖然不如八十年代遍地古董,但也是個幸福時代!

五個小小的平板車攤位,竟然搜羅了兩件入館級、十一件可收藏升值的古董。相比俠州,或者說十年二十年後的國內古董市場,真是快樂的打飛腳!

當然,比例還是極低的,五個攤位一共有二百八十多件物品。

第一件是帶銘文“田”字的青銅圓鉞。

鉞的外形很像斧頭,事實上真正打仗很少用到鉞,更多時候是作為一種禮儀兵器。古時候國王帶領大臣議事時,若有喧鬧,舉鉞以示威儀——你特喵再吵吵我斬了你!

這種兵器,主要流行於商至西周時期,東周時期少見,秦漢時幾乎絕跡。

沒想到竟然在雲州發現一件“圓鉞”!

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它是屬於南越國的物品,但可能性還是很高的。

尤其是上麵還帶有銘文“田”,徐恒兵很懷疑,這柄圓鉞,是南越武帝趙佗,賞賜給西甌越(臨近南越國一個族群)首領,歸義侯田甲的兵器。

趙佗在稱帝之後,提出“和輯百越”的政策,提倡中原人與嶺南人通婚,尊重嶺南人的風俗。甌越就是距離南越國很近的一個較為強大族群,趙佗為了拉攏西甌越首領,封他為歸義侯,並賞賜漢文姓名“田甲”。同時為了表示對他的信任,還任命他做自己的侍衛,賜鉞——意思是,小弟,我對你是真的很信任吧,把後背都交給你!

田甲深感其恩,西甌越因此而歸心。

如果真如徐恒兵所猜測,那……絕對大發現。

具體是不是,需要他拿著這件圓鉞,去和南越王墓中其它青銅器對比紋飾才能確定。

第二件是一枚印章大小的圓雕玉舞人。

這一件確鑿無疑是南越國文物,它與南越文帝趙眜陵寢中發現的圓雕玉舞人,有著七八分相似,但是,它要比那枚陪葬品小將近一倍。

小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需要更精準的雕琢技藝,藝術價值更高!

兩件入館級古董,被徐恒兵買走,三千元的價格,很合適。

不是說入館級麼?怎麼價格這麼低?

咳咳,前麵解釋過無數次,入館級未必代表它一定值錢!如同青銅圓鉞,徐恒兵的價錢是一千元,但它的曆史研究價值,要比兩千塊的玉舞人要高。

徐恒兵還買走了一件鬆鼠玉紐——玉紐不是玉器,而是較為珍貴的硯台。

宋蘇易簡(北宋太平興國五年狀元)在《文房四譜·硯譜二》有言,“昔黃帝得玉一紐,治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帝鴻氏之研’。”

這是一方清末老端硯,雖然硯台石質達不到頂級凍,可其上刻一鬆鼠,活靈活現,頗為不凡。鬆鼠在絲國古代,有“多子多福”“福壽延年”的寓意,因此,這枚端硯,使用者年齡偏大。略有些遺憾的是,硯台無款無銘。

徐恒兵掏了兩千塊,買下這枚無名老端硯。

李承同樣拿下三樣東西:紅皮河磨玉老仿龍山璿璣;一件五十年代製作的藍田玉滿色橄欖綠外銷貴妃鐲;一枚四十年代馬寬落款內畫鼻煙壺。

第一件不用說了,李承花了兩千元。

第二件雖然是藍田玉,可滿色橄欖綠(黃綠)的藍田玉並不多見,而且是五十年代外銷玉器,並不多見。

這種藍田玉、獨山玉外銷器,在江城台頗有市場,李承再度花了兩千元。

第三件料器鼻煙壺,馬紹先款,也頗有收藏價值。

馬少宣名列清代京派內畫鼻煙壺四大畫師之一,馬紹先何許人也?

這裏涉及到一樁陳年舊聞——“馬少宣署名之爭”!

馬少宣親兄弟三人,老大馬光宇,老二早亡,老三馬光甲,即後來公認的馬少宣。

馬家三兄弟都學製作鼻煙壺,研究內畫,並都有不錯的表現,後老二早早去世,不提。

老大馬光宇,老三馬光甲,都製作鼻煙壺,老三要更勝一籌,偏偏同出一門,客人上門求作品,自然傾向老三馬光甲的作品,而老大的作品雖然不錯,可問津的人並不多。

於是,兄弟兩人的父親做出決定,凡是從馬家出去的鼻煙壺,一律署名“馬少宣”——也就是告訴上門求作的客戶,我馬家就一種鼻煙壺,不分老大老三。

於是,老大馬光宇,老三馬光甲,都在製作“馬少宣”鼻煙壺。

老父去世之後,兄弟分家,有關“馬少宣鼻煙壺”落款之爭,已經隱現。又因馬光宇去世,老三馬光甲自然而然成為“馬少宣款”的唯一繼承人。

馬光宇的兒子馬寬,少時就隨同父親學書法,又跟在三叔後麵學內畫,為自己起號為馬紹先,與馬少宣諧音。

父親去世後,馬寬製作鼻煙壺,署名同樣為“馬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