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王師之惑(1 / 2)

王躍進在鑒定物品,一樣樣看得很仔細,劉代江站在旁邊學習,他雖然不算聰明但很用心,隻有王建華笑嘻嘻的給李承介紹多寶閣中的“寶貝”——銷售是有提成的。

可是他不想想,自己是上門賣貨的,按照常理推斷,也應該知道這種人不是買家呀。

所以,賈鄭廷記憶中的“溫暖小店”,在李承的眼中,就是一個老板摳門、夥計笨蛋、完全不懂銷售的古玩鋪子。

李承憋著笑意,聽他在這掰飭。

王建華七五年生人,比李承小一點,正是臭美的年紀,說話時很喜歡用小拇指,向外勾一下前額的二分頭,可能認為這動作特瀟灑吧,殊不知還有個詞叫“娘炮”!

閱古齋的貨色,李承熟悉的很。

人們提到古董古玩時,最常說的一句話“地攤上、古玩店,假貨越來越多”。

其實這句話是典型的外行說法。一件當代仿製品,它本身就是一件工藝品,你憑什麼說它是假貨?它是真實存在的,有藝術價值的,蘊含著匠人的心血的作品,為什麼要說它是“假”的?

譬如,禹縣神垕,常被人說成“國內第一鈞瓷製假中心”,事實上,每一件當代神垕鈞瓷都是一件非常不錯的藝術品,它本身不是“假”的。隻有當它被有心人利用,以宋代鈞瓷進行銷售時,我們才能說,這件東西是贗品,是假貨。

也就是說,每一件工藝品,隻有在特定環境下,才能判定它是否是“假貨”。

像閱古齋這類古玩店鋪,很少會出現銷售人員指著某件鈞瓷,直接說“我這是宋代鈞瓷”,他們往往會以“引導”的方式,譬如說這件瓷器,在哪些地方有著明顯的“宋代鈞瓷”風格——這話沒錯啊,至於購買者怎麼理解,那就不關古玩店的事。

王建華正在以這種引導的方式,拙劣地向李承推介店中一件很明顯是六七十年代生產的歙硯。

王躍進已經鑒定完畢,聽不下去兒子在那“胡說八道”,抬手打斷,“行了!這位小哥比你懂行,別在那死眉塌哈眼的(沒眼力勁)。”

又笑嗬嗬對李承招招手,“小兄弟,貴姓?過來喝茶,聊聊。”

“免貴姓李,單字承,承上啟下的承。王老師叫我阿承就好。”

第一次見麵,王躍進自然不好占人便宜,嗬嗬笑道,“李老弟,這些東西不錯,照例,我得問問這些東西的來處。”

這是賣貨規矩,其實沒鳥用,說真話的不多,店家也隻是為了有個借口,以後出問題他可以轉移責任,所以王躍進用了“照例”一詞。

李承聳聳肩,“今天早晨去鳳凰山大集,收來的東西。我還要去京師,不方便帶,所以……”

這答案,屋內師徒三人都沒想到,王躍進詫異,劉代江和王建華直接就愣住。

鳳凰山大集,那是雜貨市場啊,能挑出這麼多古玩?

不過,再看看李承帶來的這幾樣東西,確實夠雜的!還真有可能出自那裏。

還是王躍進反應快,豎起大拇指誇道,“李老弟高手啊!鳳凰山那破地,能尋摸到這些東西……嘖嘖,厲害!”

他又補充一句,“李老弟是行內人,在哪兒發財?”

“我在香江摩羅街有家自己的店麵。”李承撚撚手指,笑笑說道,“主營夕羨藝術品,不過,我對中式古玩古董,也很喜歡。”

香江人?喔噢,王建華立即竄到李承身邊坐下,好奇的問道,“摩羅街?我聽過,聽說那裏全是賣古董的,是麼?”

這是個開眼看世界的年代,有這種好奇,不足為奇。

李承笑著攤攤手,“其實香江……和泉城,琴島還有中海,差不多,隻是高樓多一些。摩羅街也不是全是古董店,更多的是服裝店、飯店以及各類商超、鍾表、小食品店,真正的古玩店也就那麼幾十家。”

“這樣啊……”顯然,李承的回答,讓他有些失望。

李承心中一動,眼睛眨了眨,笑道,“王……老弟,對香江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唄。隻怕,你去過之後,會很失望的。”

李承微微一笑,撚著手指,“王老弟如果想要去香江,我倒是有個建議。”

王躍進一直旁聽,眉心微蹙,對兒子的表現有些不滿意,眼前的年輕人,來得有些突兀,怎麼就和人家扯這些?咳嗽一聲,插話道,“李先生,還是先聊聊這些東西吧。”

正想聽聽李承有什麼主意的王建華,不滿的對父親撇撇嘴。

王躍進沒理他,繼續說道,“李先生是行內人,應該清楚……我們收貨,是要考慮資金積壓成本和店麵成本的,所以這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