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也是服了,剛才江少南獅球壺用小孩的鞋盒子盛裝,這次換成大號鞋盒子。
就不能定製一個稍微體麵點的包裝麼?
不過,就他們家的情況,這種值錢物品混在一堆鞋盒中,還真是很“防盜”——哪個小偷沒事翻人家臭鞋盒子?
外殼不重要,裏麵的東西才重要。
李承打開鞋盒,露出真容,一件淡雅的青瓷筆洗。
“青瓷三足洗?”瓷器,張蘇陵很擅長,湊過腦袋盯著瞅著。
內外皆施青釉,釉色青中閃綠,綠中帶粉,並不濃烈奪目,低調內斂,均勻潤澤,相當有韻味。
“青龍騰淵,泉水碧幽?龍泉窯?”張蘇陵再度抬頭看向白老。
這哥們玩瓷器確實很精,就是龍泉窯,看起造型風格,應該是南宋出產。
這件三足洗,高十二公分,口徑約二十八公分,足距十六公分,算是大型筆洗。
洗口內斂,斂腹下接三獸麵足,腹底有小圈足,不接地。底足裹釉,內留澀圈一周,镟修很規整,為墊燒所用底部中心留有“百”字墨跡。
底部有楷體瓷刻“養心殿”、“長春書屋用”八字銘文,應該是清代造辦處玉作匠人所刻。
“長春書屋用”這樣銘文,在清代宮廷收藏瓷器中,經常遇到,又與乾隆大帝有關——乾隆帝為皇子時,雍正帝賞賜其長春仙館,並賜號長春居士,故以後所禦書屋,多以長春命名。
以“長春書屋”命名的書屋在圓明園、宮內和避暑山莊都有,是乾隆帝重要的文事活動場所。
洗口外部飾有突起鼓釘一周,這是宋代筆洗常用的製式——鼓釘紋包圈。外腹上下各飾凸起,刻有八卦紋一周,洗器內部中心一圈無釉,露火石紅色,並印有七瓣葉紋。
獸首足雕刻工藝精湛,獸首雙目圓瞪,頗有氣勢。器物底部露紅胎,胎體厚重,洗心和圈足均不施釉,符合南宋及元代龍泉青瓷的特征。
準確名稱叫做“南宋龍泉窯八卦紋獸首三足洗”。
看到這件瓷器,張蘇陵眼睛雪亮雪亮,李承看了他一眼,心底暗笑,將三足洗向他那邊推推,示意他可以上手。
龍泉窯的曆史非常悠久,漢代就已經開始青瓷燒製,到了宋代,龍泉窯迎來重大發展機遇——北方邢窯係窯工南下,為龍泉帶來質的飛躍。
很長一段時間,龍泉窯的瓷器,並不次於五大名窯。那麼龍泉窯為什麼沒有能夠取得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並肩地位?
這一曆史謎題,有不少人給出解答,挑出兩條感覺合理的分享一下。
其一,在宋代,龍泉窯是一個窯係,而非某一個窯口,後世考古調查發現,龍泉窯窯址足有500多處,這是什麼概念?意味著當時宋代龍泉窯出品的東西占據民用市場很大份額,同時,打著龍泉窯旗號的青瓷,品質絕對良莠不齊,會拉低人們對龍泉窯的評價。
這樣的龍泉窯瓷器,是無法和僅有少量幾個窯口的五大名窯出品的瓷器,相提並論的。
其二,龍泉窯過於民用化,導致很多達官貴人以及宋皇室的人,不願意用龍泉窯瓷器,感覺掉價。因此,龍泉窯名頭再大,也從未獲得過宋皇室的訂單——至少沒有明確曆史記載龍泉窯曾承擔禦窯職責的記錄。
缺少皇室禦用身份的加持,從口碑上,龍泉窯自然幹不過五大名窯。
事實上,部分龍泉窯口的瓷器,尤其是其精品,並不次於五大名窯,眼前這件三足洗就可以和五大名窯比肩,否則不可能入得乾隆皇帝的法眼。
明代之前的海上絲綢之路,龍泉窯瓷器是其主要貨品之一,循著海路在印度洋沿岸的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沿海的航道上越走越遠,一路吸粉,各地的王公貴族、富商巨賈對於這種絲國瓷器的喜愛近乎瘋狂,甚至帶著某種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