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一枚銅錢(1 / 2)

當年打開法門寺地宮第一道石門,有一個斜向下十九級台階以及大約十五米的甬道,考古隊員發現,從甬道到台階上,鋪著厚厚一層錢幣,大大小小的開元通寶、乾元重寶、五銖、新莽大泉……合計兩萬多枚,在佛教法事中,稱之為“金錢鋪地”。

這些錢幣,應該是當年地宮封閉前,虔誠的佛教徒們的一份心意。

其中,有十三枚玳瑁幣,被列為國家二級文物。

所謂“玳瑁幣”,是用玳瑁(一種海龜)甲殼磨平、雕刻而成的“開元通寶”幣,它是最虔誠的佛教信眾,用“佛門七寶”之一玳瑁,精心製作的供佛之物。

這種玳瑁幣,是工藝品,是心意,並不作為普通貨幣在社會上流通。

這家夥,開口就是“玳瑁幣”,李承即便酒有些高,也不會相信,甚至連看一眼的興趣都沒。

雨季結束,他扭頭去洗手池洗手,懶得搭理這位掮客。

可這位黑瘦的掮客卻鍥而不舍的追過來,也不洗手,站到他身邊,從懷裏掏出見東西,朝李承晃晃,“真的,不騙你,當年我叔幫考古隊清掃地基,順手撿到一枚嵌在牆壁縫隙中的玳瑁幣。不信你看看,這是什麼?”

手掌心攤著兩枚錢幣,一枚褐紅色,有著幾塊斑點,還真的很像玳瑁幣,李承的目光很快從這枚似模似樣的玳瑁幣上轉移開——無論如何他也不相信當年考古挖掘時“玳瑁幣”會流失。

相反,他的注意力集中到另一枚黑褐色銅質開元通寶上。

唐代的“開元通寶”,經常會被人誤會為唐玄宗開元年間鑄造的錢幣。

真不是!唐代“開元通寶”中的“開元”,為新紀元開始之意,和唐玄宗的“開元”年號,不過是巧合而已。

從唐高祖武德四年即公元622年起鑄,一直到宋太祖開寶八年即公元975年停鑄,開元通寶的存世量極多,市場價格一般,但是,不包括雕母、母錢和樣錢。

一句話,基本就能讓大家通俗的理解雕母、母錢、樣錢和子錢的關係。

錢局每開爐鑄錢,先取精煉黃銅製成雕母,又以雕母翻鑄若幹母錢,再用母錢翻砂鑄流通樣錢,等審核通過後,才開始用母錢大量鑄造子錢,也就是“流水線生產”、市場上流通的普通錢。

因此雕母又被稱祖錢,母錢……額,就是字麵的意思,樣錢一般都是第一爐子錢,相對精美。

這家夥手中的黑褐色開元通寶,竟然是一枚品相不錯的傳世母錢。

至於母錢和子錢的鑒定,一看直徑大小,母錢比子錢稍大;二看厚度,母錢較厚;三看字口,母錢字口深峻有拔模斜度;四看修穿,母錢必修穿口,否則翻砂子錢就會粘連在一起;五看地章(表麵無字的部分),母錢不修地章。

這些都共同點,還有其他的一些細節區別,譬如廓邊、修字等不在詳細說。其實如何區別母錢和子錢,很簡單,隻要多看多比較——母錢和子錢,就能明白。

無論哪一種錢幣,母錢的數量都非常稀少,因而要比子錢珍貴許多。

所以,李承對所謂的“玳瑁幣”沒興趣,不代表他對這枚開眼的開元通寶母錢不感興趣。

“你這枚開元通寶,我瞧瞧。”李承洗完手,從手抽裏拽出兩張褶皺紙,擦幹淨之後,又用紙撚起這枚銅錢,至於玳瑁幣,沒動。

這枚母錢,正麵錢文“開元通寶”,歐陽詢的八分書——篆二隸八,筆畫疏朗,筆畫細勁,字口深峻,輪廓鋒芒,地章平整,錢肉光潔,製作規矩,精致美觀。

再翻過背麵,上刻“昌”字。

謔謔,竟然是開元通寶“背上昌”母錢!好東西!

開元通寶鑄造時間非常久遠,橫跨唐朝、五代乃至宋初,因而“開元通寶”的品類非常多,從最開始的背光,到月牙背,到後來的單字背,雙字背……

按照時間劃分,又有初唐開元,盛唐開元,中唐開元,會昌開元,晚唐開元,私鑄開元,五代十國開元,宋初開元……

眼前這枚“背上昌”就是“會昌開元”,為唐武宗李炎會昌年間(公元841—846年),所鑄開元通寶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