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夜色驚魂(1 / 2)

麻袋中確實都是雜碎,什麼破碎的瓷片,板結在一起的銅錢,布滿綠鏽的銅牌,鏽跡斑斑的短匕,還有一件方形漆盒蓋子,半片虎符狀的銅片……零零散散的二三十件。

李承取出那枚銅牌,又拿過虎符狀的銅片,相互刮刮,隱隱約約能看見銅牌上四周有刻痕,中間有銘文,頓時來了興趣——有銘文就能查到這幫人究竟挖了誰的墓葬。

“黃兄弟,有布麼?幫我拿一塊。”李承抬頭,對黃昌林招招手。

不一會,送來一塊毛巾,有點餿吧味,顧不上了,李承拿著毛巾在銅牌上使勁蹭了幾下,終於露出一排字跡。

銅牌約有兩寸高,一寸寬,四周刻有蛟蛇紋,正背均有文字,正麵看起來似乎像“遣唐”,背麵文字較多,大約有六七個字,李承認出第一個為“阿”,第三個或者第四個為“臣,最後一個為“呂”。

李承一愣,繼而大喜啊!我去!這幫人挖的是遣唐使的墓!

如果自己沒看錯的話,這是和國第八次遣唐留學生阿倍朝臣仲麻呂的遣唐身份令牌!

這樣一來,很多事情就能解釋得通,譬如,這座墓葬中為何會出現和國奈良朝元明皇帝和銅元年(708)開始鑄造的“和同開寶”錢幣!

墓葬的主人,本身就是一位和國來唐朝的留學生!

這位阿倍朝臣仲麻呂,在絲國和國兩國的曆史上,都有記錄。

生於和國文武皇帝二年(698年),唐開元時年(717年),十九歲的他,作為第八次遣唐使團中的留學生,來到十三都。

來到十三都之後,改名晁衡,唐玄宗李隆基賜他在國子監學習,他先在東監學習,後來去了西監,並於開元八年參加特設科考(唐代為附屬國留學生單出題目所進行的科考),中二甲十三名進士。

從此,進入唐朝官場,一路高升,最終任職左散騎常侍兼安南都護、安南節度使。大曆五年(770年)死於十三都,時年七十二歲,代宗為了表彰仲麻呂的功績,追贈從二品潞州大都督。

有了目標之後,李承再看這些雜碎,頓時茅塞頓開。

這隻鏽跡斑斑的匕首,還真有些像和國的肋差;方形漆盒蓋,上麵的圖案,有點和國紀州黑器的味道;半片虎符,應該是仲麻呂遙領安南節度使的虎符(他的節度使一職為榮勳,非實授)……

兩件不夠啊!

李承將這些物品重新塞回麻袋,對淮哥笑笑,“駱老板,這些雜碎,處理給我吧,我出一萬,請兄弟們喝頓大酒。你看行麼?”

駱淮又不傻,剛才這位俠州老板肯定是發現什麼。隻是……這東西擱在自己這兒是雜碎,是破爛,人家有本事發現價值,那是人家的事,自己沒本事發現……賣一萬塊也不少。

還結交個境外人情。

是以,他點點頭,“李老板,賣給你可以,不過……你得跟我說說,這玩意有什麼說道麼?”

李承鬆了口氣,對方的要求不算過分,隻是也不能說的太明確,於是含糊其辭的說道,“我感覺這些玩意……有點像和國遣唐留學生的用品,帶有一絲和國風格,具體的我也不是很清楚。不過,湊巧我有一位和國客戶,興許他能查到些內容。等我弄清楚,下次一準告訴你。”

吳偉又去交付一萬,連著麻袋拎走。

“阿偉,你把東西送一趟到車裏吧,拿在手中不方便。”李承對他擺擺手。

“好的,我這就去。”吳偉將盛錢的背包,遞給李承,轉身出門。

李承很想看看那些待拍品,可惜,這會又有兩件東西拍賣出去,競得人也來交割,有外人在場,駱淮肯定不會同意的。

所以,隻能遺憾的掃了眼,轉身離開。

不過,這趟進來,收獲依然不小,得知這次拍品來自阿倍朝臣仲麻呂的墓葬,讓他對剛才進門時黃昌林提到的兩幅帛畫,更加期待——仲麻呂本人就是個頗有才華的詩人,他還與李白、王維、儲光羲等唐代文人,關係非常好。

這兩幅帛畫,會不會是李白、王維等人的作品?

不是沒有可能哦!

將好友贈送的字畫作為隨葬品的風俗,盛唐時期很流行的。

回到座位時,台上正拍賣第七件物品,劉明謙舉手,李承又看看場內,謔,舉手的人不少啊!

什麼好東西?這麼多人舉手?

李承朝台上長條桌看了眼,是一件小物件,不過因為平置在桌麵上,看不見啥造型。

等劉明謙放下手臂,李承這才問道,“什麼東西被你看上了?”

“魚符。”他指指趙永,“老趙說那是三品以上官員佩戴的金魚符,兆頭不錯,搶的人多,不知能不能標上。”

我去!好東西啊!

魚符,是唐高祖李淵的一項發明,創意來源於虎符——李家祖上為李虎,虎符犯忌,所以改製為魚符。想到這,李承忽然想起剛才麻袋中的虎符狀銅片,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那也是一枚魚符。

那一枚是銅魚符,是用來調兵或者下命令的身份堪合,具有一定的實際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