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 海撈船主(1 / 2)

此後兩天,李承基本上都待在克拉碼頭店小院中,清理第二批浸漬好的海撈瓷,有閑暇就去附近的結霜橋市場轉轉,又陸陸續續入手二十件完整的海撈瓷大器。

屢屢出手,讓他在結霜橋市場,也變得小有名氣。

這不,今天終於處理完畢第二批海撈瓷,他看看時辰還早,回酒店沒啥事,又帶著郭重元再度走進市場,一靠近海撈瓷售賣區域,幾名攤主就對他笑臉招呼。

“李老板,剛從庫房補來的,看一眼?”說話的攤主叫唐曉鬆,算是市場中的海撈瓷大戶,李承前前後後在他那裏購置了近三十件海撈大器,絕對算是大客戶。

李承對他笑笑,掃了眼,確實補了新貨,不過不是他想要的。

海撈瓷中,碟盤碗盞杯,數量最多,因而也最不值錢。

如果是瑞亞藝術基金投資的話,李承還會建議他們囤一批。這種小件瓷器因為海運過程中采用“緊壓”式包裝,彼此疊壓,貝類和海水侵蝕不算嚴重,因而處理起來難度不大,適合大批量囤貨。李承當然會教技術人員如何做初處理,但也僅此而已,至於提色精處理……還是算了吧。

可現在是李承自己投資囤貨,他親手處理,自然希望囤點高價值的,也就是“瓶尊爐罐壇”之類的大件海撈瓷,而且最好是釉下彩和釉中彩瓷器。這種大件瓷器,在海難發生時,是最容易損壞的,打撈起來的大件海撈瓷,完整率很低。

因而,他的選擇就不是很多。

瞅一眼之後,李承對他笑著擺擺手,“下次吧,今兒看累了,就四處逛逛。”

這是沒看上的委婉說法,唐曉鬆也沒什麼失望的,從伸手摸出一隻小馬紮,遞給李承,“累就歇會?抽根煙?”

“那就歇會?”李承笑眯眯接過馬紮,直覺告訴他,唐曉鬆應該有什麼話要說。

兩人一人一支小馬紮,坐下來,唐曉鬆遞給香煙給李承,又幫他點著火。李承夾在手中,偶爾吸一口,不入喉,在嘴中含含就吐出來,貌似在看貨攤上的東西,實則等待對方開口。

“我知道李老板喜歡大器,可現在,整大器出水的少啊。”唐曉鬆撓撓頭,笑著開口。

李承點點頭,認同他的說法。

認同歸認同,但並非真的像他說的那麼稀少,所以,李承又追了一句,“馬六甲這片海域,藤箱用得很少?不至於吧。”

這話挺簡略的,外行人聽不懂,可唐曉鬆卻對李承豎起大拇指,“李老板真真內行。”

普及一下過去海運瓷器的包裝方式。

首先破一則謠言:江湖傳言的“黃豆發芽保護瓷器”之類方法,純屬鬼話。

明末到清末,普通海運商船的噸位大約在兩百到三百噸,內有八到十二貨艙,這些貨艙裝滿之後立即封倉,不到目的地是不允許開艙的——海運商船多為幾家集資的,船艙貨品是大家的共同財富,即便是船老大,也沒有資格單獨開艙。

中途不開艙,整一船艙黃豆在發酵發芽,不怕把瓷器漲破?

所以,從根子上,這說法就不成立。

之所以有這種傳言,都是因為在水手生活艙,確實有“瓷器養豆芽”一說,但並非為了保護瓷器,而是為了航程中的蔬菜補充。

再說說常規的瓷器包裝方法。

海運瓷器過程中,小件瓷器和大件瓷器的包裝方式完全不同。

小件瓷器,譬如瓷盤,往往都是三十、五十件甚至一百件,用粗的稻草繩捆紮在一起,平置放在貨倉中,一紮疊一紮,每一層之間都墊有厚厚的稻草或者草木灰,彼此之間沒多少空隙,將整個貨倉壘得嚴嚴實實,因而即便遇到風浪,也很少發生彼此碰撞。

大件瓷器,譬如瓷瓶,都是不規則形狀,隻能單件捆紮,使用的依舊是稻草繩——稻草繩有防震效果,同樣也會塞滿貨倉。由於彼此之間空隙很大,遇到大風大浪就會彼此撞擊,一旦有一件瓷器被撞碎,對於整艙瓷器就是一個災難——彼此空隙會變得更大,撞擊更激烈。

因而,早期的海運過程中,經常會發生一場颶風讓整艙大件瓷器十不存一的事故。

清朝中後期,海商們發明“藤箱裝運”,有點類似於今天的小集裝箱,即將幾件形製統一的瓷器,捆紮之後,裝在同一個藤箱中,然後將大小一致的藤箱,塞入船艙,疊加得滿滿當當。

藤箱裝運法發明之後,大件瓷器的完整率大大提高。

九十年代,海撈瓷剛剛冒頭,誰沒事研究海運瓷器的裝運方式?所以,當李承提到藤箱,唐曉鬆立即馬屁,說他是真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