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它感興趣?”許靖冕人老成精,盡管李承掩飾的不錯,可還是被他猜出本意,揚揚眉笑道,“我可以告訴你有關它的一切信息,不過,我也想知道有關真身佛像製作的秘密。”
不明白這老家夥為什麼關係真身佛像製作?
李承攤攤手,“對真身佛像的……技術問題,我隻是大概了解步驟流程,可以分享給您。”
“其實,真身佛像……並非每一位高僧大德都能成功,千年來,真正成功的不足千分之一,按照佛門的說法,是需要有大機緣和大修行。”
“有兩個前提非常重要,其一,素身,也就是茹素,極其嚴酷的修行飲食習慣。按照科學的解釋,就是讓身體內的纖維含量比遠遠超過脂肪。”
“其二就是圓寂前的水控,也就是嚴格控製飲水量,讓身體內的水分比遠遠低於正常軀體。”
“隻有嚴格遵循這兩點之後,才有可能真身成佛。”
許靖冕教授點點頭,這與他的推斷相近。
鑒於宗教原因,禪林大德真身成佛一直被宣揚的非常神秘和崇高,很少有機會進行科學解讀,但並不意味著就沒有科學家和醫學家對此進行研究。李承的這些說法,多數來自後世網絡真實信息,正式科學分析報告是不允許泄露的。
話題揭開,李承也就無所謂,就自己所知,告訴許教授。
真身佛像的形成,聽起來並不複雜,大致可以歸納為“裝缸、封缸、開缸、塑身”四個步驟。
高僧坐化以後,把遺體盤腿成打坐狀,安放到鋪一層石灰和木炭的蓮花缸中,在其周身用幹燥的木炭、檀香填滿空隙,以另一個同樣口徑的缸倒扣,以木炭填滿至沒過頭頂,蓋上頂蓋,用石灰與桐油的混合物黏合三段缸體的縫隙,
經過相當時間後,內髒和遺體上的有機物腐爛流滴到生石灰上,不斷產生熱氣,水分被吸幹,變成坐式肉身幹體。
密封的缸體保存若幹年後開缸,倘若真身未腐,便是成就了真身佛;若已腐,則作焚化處理。
開缸之後發現條件成熟,即可進行真身佛的塑身:先上香泥,其次加布,再以鐵葉、漆布固頸,再裹紗布,塗生漆,一層一層的上生漆、金粉,塑為真身佛。
“許老,如果用一個比喻來形容……您可以將其視作真身為基礎製作的夾紵(音柱)生漆造像。”
夾紵又稱夾紓、挾紵,一種古老的絲國傳統手工技藝。
作為漆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後用漆把麻布貼在泥胎外麵;待漆幹後,反複再塗多次;最後把泥胎取空,因此又有“脫空像”之稱。
用這種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質地很輕,因此又稱“行像”。
李承描述的盡管不是很詳細,可許靖冕聽得很認真,偶爾還會詢問兩句。
“許教授,您打聽這麼仔細,隻是為了那尊真身佛像那麼簡單?”李承瞅著機會,笑著反問。
“事實上,我還是德倫特博物館考古學展館的顧問。”許教授做了頗為西化的聳肩動作,“盡管我回到椰城,依然有兩個課題與德倫特考古館在合作,其中一個就是有關木乃伊的技術複原。”
“了解東西方有關於幹屍處理……我這麼說你應該不忌諱吧?”他停下來問道。
這位許教授很有意思,一身絲式大褂,研究東方文明,卻不信奉東方宗教,李承微笑著搖搖頭,但還是說道,“涉及到東方……最好用‘真身’或者‘軀體’,我老師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