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4章 解決方案(1 / 2)

這塊紅琺琅“光陰之箭”處於半拆卸狀態,表托表盤已經拆卸開來,中間的擒縱係統和動力係統,以及杠杆結構看得比較清楚。

李承拿著放大鏡,前後檢查一遍後,很快找到問題的症結——陀飛輪結構出問題了!

同時也明白,為什麼以老喬治的製表水平也感覺為難的原因所在。

寶璣大師對鍾表行業最大的貢獻,就是“陀飛輪”的發明。

早期的機械鍾表,十分精貴,隻能擺放在某個固定位置不要隨便移動,更不能遭受外力撞擊,否則,快慢正負一個小時,那是家常便飯。

這一現象自從鍾表發明之後一直存在,無數的機械工程師都意識到這個問題,並且認識到導致鍾表不準時的罪魁禍首就是“地心引力”。

鍾表匠和機械工程師們,不僅認識到問題,同時還想過解決方案,即給鍾表的擒縱係統一個與地心引力相反的作用力,持續抵消外力影響,就能解決鍾表走時不穩定的難題。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非常困難。

從十三世紀到十八世紀的整整五百年中,無數鍾表匠和機械工程師,做過無數次的試驗,都沒能很好的解決“平衡器”問題。

因此,這一難題在當時又被稱之為“地心引力抵消難題”。

寶璣先生在總結前人的經驗之後,拋棄當時的主流“抵消理論”,獨樹一幟的提出“補償”和“平均”理論。

如果把調節控製器裝設在一個每分鍾轉動一周的“籠框”上,那麼地心引力(外力)所帶來的影響,將會被另一側相同位置所產生的相等大小之誤差所補償,即便兩者之間有誤差,也會被二十四小時的誤差平均。

這就是寶璣鍾表的“補償和平均理論”,也是寶璣陀飛輪的工作原理。

這個原理看來並不複雜,但實施起來卻是另外一回事,一直到六年後才試製出來。

原因之一便是“籠框”和陀飛輪的重量不能超過0.3克或0.013盎司——相當於一片天鵝羽毛的重量或兩片鸚鵡羽毛的重量。

另一原因是,它由七十二個精細組件組成,而其中大部分為手工製作!

寶璣鍾表的陀飛輪一經麵世,立即引起轟動,它讓隨身攜帶精準的懷表,成為現實,因此受到歐羅巴貴族的青睞,尤其是竹國國王路易十六夫婦,以及後來的拿破侖家族的欣賞——就現有資料顯示拿破侖一共定製十九隻各式寶璣鍾表,包括眼前這隻觸摸表。

老喬治感覺為難的原因,很好理解。

這隻掛表製作年月非常早,寶璣大師的陀飛輪工藝還沒有十年後那麼成熟,另外,這隻表本身又增加了另一套不太成熟的係統——觸摸顯示係統,再加上使用者可能非常鍾愛,經常用手觸碰指針,導致這隻光陰之箭的陀飛輪係統,損毀嚴重。

早期的陀飛輪可是非常嬌貴的部件,很容易出現齒輪咬合不穩、遊絲斷裂、擺輪不正、齒瓣錯位、載台軸杆不穩定等毛病。

這些毛病,基本上都能從這隻掛表的陀飛輪上得到體現。

額,也就是說,老喬治頭疼的是,要不要為這隻掛表重新置配一套陀飛輪。李承估計他剛才下去查看其它老式懷表,也有這種意思在其中。

將手中的掛表放下,李承摘下手套,單手揉揉眉心,有些糾結。

如果按照李承的想法,最方便的修理方案,與老喬治一樣,也是重新配置一套陀飛輪係統。

隻是……重新換裝係統的光陰之箭,還是當年那隻手表嗎?

這恐怕也是杜斯伯格夫婦,以及赫爾先生所糾結的吧。

在場的其他三人,目光都落在李承身上,等他開口。

“來嚐嚐咖啡!”貝蒂夫人帶著一位工作人員,送上來幾杯咖啡,熱情地招呼大家品嚐。

“謝謝夫人!”李承接過帶有濃烈竹國皇室瓷器風格的金彩瓷咖啡杯,聞了聞,果然很香醇,又抬頭微笑感謝。

貝蒂夫人掃了眼桌上的掛表,微笑問道,“威爾斯先生,這件掛表,你怎麼看?”

李承端著咖啡杯,一邊組織語言,一邊說道,“這隻掛表的最大問題出現在陀飛輪係統,其造成故障的原因在於觸摸杆,長時間的觸摸或保管不善,導致部分汗漬或水漬油漬進入表盤內部,引起擺輪、遊絲以及齒瓣的鏽蝕及老化,影響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