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再訪天工院 三(1 / 2)

到了火銃射擊的靶場,宋應星已經命人準備好了接下來要給崇禎展示的新型武器。隻見兩個侍從,一人抱著一個大木盒,來到眾人的麵前。

“啟稟皇上,這兩個木盒裏的便是兩把新型火槍,是利用擊錘上的燧石撞擊產生火花,引燃火藥,從而擊發火銃。這應該就是皇上一直說的遂發槍了。”宋應星說著便命人打開了兩個木盒,左邊的木盒裏是一把槍身長約七八十公分的長型遂發槍,做工非常精致,槍身修飾以西洋的浮雕紋路。這一種應該普通兵員作戰使用的。右邊的木盒裏則是長度不到長型遂發槍一半的短型遂發槍,整體風格與長型遂發槍類似,但著實小上不少,已經有非常接近現在手槍的感覺。

湯若望拿出短型的遂發槍,交到了崇禎的手中,崇禎和朱由思仔細觀察這把遂發槍。湯若望則開始講述這把槍的來曆。

“大皇帝陛下,您一開始叫我去找您描述的這種武器,我在歐洲也曾聽說過。大約在三十年前,法蘭西有個叫馬漢的工匠研製出了類似的武器。此前的幾十年,歐羅巴的軍隊並沒有重視這種武器。但臣這次前去澳門,正好有一支法國船隊帶來這種武器,但數量不多。長的臣買了三把,短的臣買了兩把。”湯若望說道。

朱由思看到遂發槍也是喜不自勝,這種武器能夠在明軍不用說普及,隻要能裝備五千人,能形成戰鬥力。在其他兵種保護之下,已經可以有了跟滿人掰手腕的能力。

“數量少沒有關係,我們可以仿製。湯先生,你覺得朝廷大概需要花多少時間可以仿製,再到大量生產,裝備神機營。”崇禎問道。現在天工院一年的批下來的經費大約在二十萬兩銀左右,相比其他部門,在財政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天工院經費已經非常豐厚,這還不包括從內庫裏掏的錢。天工院下管兩京十三省的匠學,需要培養學徒,研發武器,采購原料,生產武器,經費按道理來說還是源源不夠。直到崇禎在登基第三年決定,開始允許天工院自行製作一些皇家工藝品流入民間售賣,承接民間的訂單。此外崇禎五年開始,《天工開物》開始大規模刊印售賣,甚至流通海外。這些舉措為天工院的維繼創造了大量的外快,大大減輕了財政的負擔。

湯若望沉思了一下,伸出五個手指頭。

“要五年?這時間也太長了吧,五年時間,全國局勢瞬息萬變,天災不斷。可能到時候財政全部用來救災,可就沒錢裝備軍隊了吧。”這五年的時間,大明朝可等不起啊。大明如今就像是一個生了惡性腫瘤的病人,必須要有一個擁有精密手術工具的良醫盡快切除腫瘤,越往後拖,腫瘤的危害就越大。朱由思慶幸自己的到來還算早,局勢尚且還算可控,這要是一來就全國崩盤,這就沒得玩了。

湯若望突然撓了撓頭,搖搖頭說道:“不不,殿下,你誤會了。我隻是撓個頭。請皇上給我一年時間,一年時間應該可以製成功,大規模生產。”

一年,如果一年就可以完成,那實在是太好了。這樣就可以在滿人第二次入塞之前裝備軍隊,較量一番。

遂發槍的出現會是大明改變對後金戰爭的轉折點麼,起碼現在的朱由思還不知道。結束了第二次造訪天工院,朱由思看著手裏的遂發槍,沒錯,崇禎給了兩把之中的其中一把遂發槍以及十發從澳門帶回來的彈藥,交給朱由思關鍵時刻防身之用。他思考著這種武器的前景,依稀記得,這鴉片戰爭的時候,這洋人還在用遂發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