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鍋中旋轉炒拌,葉子跟著旋轉翻動,均勻受熱失水,要轉得快,用力勻,結合抖散茶葉,時間
        約1-2分鍾。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
        二青鍋主要起繼續殺青和初步揉條的作用,鍋溫比生鍋略低。因茶與鍋壁的摩擦力比較大,用力應比生鍋大,所以要“帶把勁”
        ,使葉子隨著炒茶掃帚在鍋內旋轉,開始搓卷成條,同時要結合抖散茶團,透發熱氣。當葉片皺縮成條,茶汁粘著葉麵,有粘
        手感,即可掃入熟鍋。
        熟鍋主要起進一步做細茶條的作用,鍋溫比二青鍋更低,約130-150℃。此時葉子已經比較柔軟,用炒茶掃帚旋炒幾下,葉子
        即鑽到把內竹枝內,有利於做條,稍稍抖動,葉子則又散落到鍋裏。
        這樣反複操作,使葉子吞吐於竹帚內外,把殺青失水和搓揉成條巧妙地結合起來。這與炒青綠茶先殺青後揉撚的製茶技術顯然
        不同,既可以利用濕熱條件下葉子較柔軟,可塑性好的機會,促進粗老葉成條,又可以克服冷揉進斷梗、碎片、露筋等弊病。
        炒至條索緊細,發出茶香,約三四成幹,即可出鍋。
        張兵帶著幾名新人,站在了炒茶房當中,看著老茶農炒茶,老茶農幹起活的時候,一點兒都沒有蒼老的樣子,手裏拿著炒茶掃
        帚,來回將鍋裏麵的茶葉翻炒,一邊來和張兵講解,炒茶過程當中需要注意什麼。
        “這炒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好了火候和炒茶的力道,以及對時間的掌控,雖說現在出現了許多的機器,來代替人工的操作,
        可是真正的好茶,還是需要這種傳統的手藝來炒製才行。”
        老茶農和張兵講解,張兵一一的記下,這可都是老茶農一輩子的經驗摸索出來的,老茶農將他所知道的,全都告訴了張兵,張
        兵覺得要是自己學不會記不住的話,都對不起老茶農的一番苦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