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資本運作大師(2 / 2)

黃誌源笑了笑,他哪裏需要我們照顧啊?是他照顧我們啊!

黃誌源對張益達道:“我爸上了年紀,記憶力不太好了。益達,你多諒解一下。”

張益達朝他點點頭,老者病床上這位95歲的老人,張益達也有些感慨。

這位老人是真的有大智慧,萬隆會議抱緊了周總理大腿,60年又把大兒子送回祖國讀大學。

他大兒子也就是黃誌源,是周總理推薦進入京大的。

改開後,金光集團大力在大陸進行投資,算得上是華僑企業投資力度最大的,對祖國慈善事業貢獻也是華僑企業中最大的。

哪怕印尼這邊的基業垮掉,祖國大陸也還有一條後路,光大陸的金光集團總資產就有一千多個億。

黃奕聰握著張益達的手,問道:“後生仔,你的家鄉是哪裏的啊?”

“我是川蜀人。”

“川蜀好啊,府之國。不像我的家鄉閩省,我9歲就跟著父親下南洋討生活……”

張益達聽著這位老人敘述起自己的過往經曆,也很是感慨。

國內那個年代,兵荒馬亂的,閩、粵兩省無數的老百姓為了生計,漂洋過海來到南洋。

歐美殖民者的盤剝,土著的仇視,都沒有擊垮這幫吃苦耐勞,敢於挑戰和冒險的華人。

從一床草席下南洋,到幾千億的商業帝國,簡直就是一部商業傳奇。

事實上,政治的動蕩、時局的不穩定,使華人華僑在當地發展可謂舉步維艱。

但金光集團自創立之日起,就始終將事業觸角緊密地依附在與百姓吃穿用相關的民生經濟上,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金光的發展,也稱得上是於亂世中閑庭信步。

張益達最佩服的也是這一點,深謀遠慮啊!金光集團這種實業集團的抗風險性,比互聯網集團,金融集團要強得多。

聽老先生停停頓頓講了大半個時,話語中雖然有很多重複,甚至夾雜著閩省方言,張益達也沒表現出任何不耐煩的樣子,反而聽得津津有味。

黃希文看了苦笑一聲,爺爺這神誌不清醒了,別不是把張益達當成自己了。

講著講著,黃奕聰居然睡著了……

張益達幾人離開了療養室,黃誌源又挽留張益達,在家裏一起共進了晚宴。

吃飯的時候,看著黃家一大家子幾十口人,張益達不禁頭皮發麻,這真的是財閥,換一般人來,吃都給你吃窮了。

黃奕聰先生有六子二女,子女再開枝散葉,最大的第四代長子長孫女黃霂浠比張益達還要大一歲,今年都歲了。

李文正家族人口更多,將近100口人。他妻子要求每個子女最好生6個孩子,最少也要生4個。

“這位是中國大陸來的張益達先生,銳向金融科技集團的董事長。”

黃誌源給一眾兄弟姐妹,還有兒女,侄兒侄女,孫子孫女,侄孫侄孫女介紹起張益達。

幾個幾歲,十幾歲的孩子好奇的看著張益達這位客人,成年人就不一樣了,不少人都知道張益達這麼一號人物。

就算不了解張益達的,旁邊人也湊過去給他科普了一番。

張益達看著幾十雙眼睛看著自己,幸虧習慣了大場麵,不然怕是得出糗。他給眾人打招呼道:“先生們,女士們,還有朋友們,大家晚上好!”

一眾孩哈哈大笑,一名60多歲的老者站起身,和張益達握了握手,:“張先生你好,我是黃鴻年。”

“黃先生,你好,很高興認識你。”

張益達眼睛一亮,這位爺也是個傳奇。

1歲被黃奕聰先生丟到中國來讀書學習,富二代60年代去插隊當知青……

據可能是唯一一個有知青下鄉經曆的華僑……

不過這些吃苦生活也把他鍛煉出來了,長大以後,有大哥在前,繼承不了太多家業的他獨闖美國、新加坡等地炒房,賺到了很多錢。

199年曾經做過一件震撼世界的事情,他在1年之內,花了100多億,在中國收購了00家國企,組成了中策集團。

把收購來的工廠合並,然後再打包到美國、加拿大等地上市融資,然後再把資金帶來中國擴大建設。

000年,他把一家叫做得佳信的殼公司賣給李澤楷,李澤楷又把自己盈動數碼的資產注入在殼公司,隨後又組成了電訊盈科,市值一度高度5600億港幣。

李澤楷在他的幫助下,大賺了數百億港元,割哭了一大堆韭菜……

這是一個極其擅長資本運作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