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倆人聽了圈地運動和珍妮紡紗機之後就明白了劉希森紡紗織布的意圖。
“搞工業化的紡紗織布,從成本上碾壓其他手工作坊,造成產品傾銷?”
李飛瞬間明白了。
“布匹是生活必需品,也是消耗品,擁有長期需求,咱們完全可以將紡織行業作為支柱產業,進行長期生產。”
聽完劉希森的解釋,李飛和周曼如都同意了發展紡織業的計劃,隨後就是上馬蒸汽紡紗機和織布機的技術研發。
劉希森三人要上馬的紡紗機是蒸汽動力的騾機和飛梭織布機,可安放紗錠九百個。
《與明同行》上有著騾機的製作圖紙,而劉希森三人用嶽各莊的學生和各類工匠組成了一個專門的研發隊伍,經過不斷地調試修改,很快騾機和飛梭織布機就成型了。
當看到九百個紗錠在蒸汽機的帶動下不斷的飛速的轉動,將棉毛絮狀物織成一條條結實細密的絲線,臨高本地的織戶都震驚了。
這樣一台的騾機一天的產量,完全可以頂一百個工人的手工紡紗量。
而蒸汽動力的飛梭織布機,織布效率更快,一百名工人一天不吃不喝也趕不上。
而且機器織出來的布匹更加細密結實均勻,而且飛梭的應用讓布匹可以任意調整寬度,更加適合各種場景的裁剪。
紡紗機和織布機實驗成功後,就進行了大規模的生產,按照劉希森三人的計劃,初步要安裝一百台紡紗機和織布機。
劉希森為此建立了一間大規模的紡織工廠,專門進行布匹的生產。
另外,劉希森又發布政令,向全臨高招募了五百名有紡紗織布基礎的婦女充作紡織工人,每天工作十個小時,包吃包住,每周休息一天,每月五錢銀子。
劉希森本來想用三班倒的,但是由於沒有夜晚照明措施,使用明火照明,很容易引起火災,所以隻能是采用日光照明了。
而且工作時長也隻能是十個小時,早上七點半到晚上五點半,再早或者再晚就看不見了,中午還有一個小時的午餐和休息時間。
綜合來看,這份工作非常誘人,於是各家的大姑娘小媳婦很快就湧到了博鋪港的工業區報名。
一個月五錢銀子,完全頂的上一個壯勞力了,而且還管吃管住,這筆銀子完全可以攢下來。
看著圍攏在報名點的臨高婦女們,劉希森三人始料未及,不是說這個時代的婦女都是禮教森嚴嗎?怎麼還有男人允許自己的女人遠離家鄉出來掙錢?
周曼如震驚的看著這一幕,有些不解。
其實也沒什麼不解的,主要是待遇太好了,一個女子一個月就能淨賺五錢銀子掙得比男勞力還多,這樣的好差事睡不眼紅。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話在明代也是至理名言,隻有待遇給的足,封建禮教算個啥東西,能吃嗎?可以換來米糧嗎?
而且劉希森承諾,這次隻招女工,實行封閉式管理,各家的男人也算是放心了,有縣尊大人背書,還有啥不放心的。